解决好人往哪里去的问题
创造岗位
【会议要点】我们必须把发展产业摆在城镇化的突出位置,着力做强工业、做大服务业,通过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劳动者就业,带动人口向城镇集中。
【延伸解读】罗山县妹子罗琴在外打工十年。如今,她回到信阳,在河南盛世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工作。她说,自己的生活,甚至整个人生都有了新的变化。在外漂泊打工多年的罗琴说什么也不敢想有今天——能在自己家门口上班。
2013年,全市工业投资完成约560亿元,增长约29.5%,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约为32%。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500亿元,增长9.8%,物流快递、信息服务、电子商务、金融保险、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加快。我市全年接待旅游者1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5.7亿元。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2万人。(本报记者 许天福)
做强载体
【会议要点】近年来,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有力促进了产城融合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4万人在产业集聚区实现就业。
【延伸解读】2013年,潢川经济开发区七里岗村村民陈保义进入龙瑞物流公司工作。说起现在的生活,陈保义说,和过去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当年,像他这样在产业集聚区就业的达到5.5万人。
2013年,预计全市15个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约780亿元,增长约28%,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超过50%;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约1128亿元,增长约21.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67%,产业集聚区的综合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本报记者 许天福)
培训技能
【会议要点】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中就业难,一个突出的制约因素是农民工的就业技能缺乏。因此,要特别重视农民工职业培训和素质提高,围绕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以培养急需紧缺技能人才为重点,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完善人力资源、教育、民政、农业、扶贫、残联等“六路并进”工作机制。
【延伸解读】信阳工业城开发建设初期,平桥区刘洼村的吴茂恒就开始在信阳一家工厂学习铸造。之后,他参加了市、区组织的技能培训,掌握了铸造技能。同合车轮公司开始招工时,他就应聘进入公司。他说,想要过上幸福生活,只有不断学习。
继续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以职教促就业”计划,加强职教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了农民工技能培训、就业与企业用工的有效对接。2013年,我市共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1.8万人次。大力实施“双千”工程,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超过15万人。大力实施“回归创业”工程,全市新增返乡创业企业1056家。目前,全市共认定59家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每年培训6万多名外出务工农民,就业率在93%以上。
今年起,国家将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力争用几年时间使每一个农民工特别是“80后”、“90后”农民工都能至少得到一次基本的职业技能培训,有关部门要及早着手,努力争取国家更多支持。
(本报记者 许天福)
“两牵动”
【会议要点】推进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既要“进得来”,还要“落得住”。农民在城镇就业后最紧迫的是房子问题,其次就是子女教育问题。因此,要坚持住房、教育“两牵动”, 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在改善城镇职工住房条件中的作用,深入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尽快建立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给体系,努力解决城镇贫困家庭和农业转移人口居住问题。
【延伸解读】在发展路径上,推动羊山新区、信阳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各县区产业园区、新型农村社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绿色生态体系、公共服务体系齐头并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力实施“两牵动(住房牵动和教育牵动)”,不断增强城镇产业支撑能力,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和农村五保对象补助标准。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争取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7749套,基本建成15532套。
(本报记者 许天福)
配套改革
【会议要点】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自愿、分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熟一批,落户一批。优先解决本地人口,按照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可以适应城镇产业升级和市场竞争的人,引导增量人口流向。
【延伸解读】全面推动农村各项改革。继续深入推进扶贫攻坚等工作,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扶贫开发,形成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强大合力。全市再实现11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2013年,全市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2121套,竣工14552套,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本报记者 许天福)
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用好财政资金
【会议要点】要加强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着眼于“织好网、保基本、兜住底”,提高农民工基本医疗、基本养老等基本保险的参保率,推进与城镇职工、居民保险整合,提高统筹层次,做好异地衔接;要进一步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义务教育、公共交通、污染治理、就业培训等方面的财政投入,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延伸解读】要解决钱从哪里来,必须加快转变,信阳要以城镇化为切入点,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增长的质量效益不高,财力壮大的能力有限,收入增加的渠道有限,吸纳的就业有限,保障民生的底子就难免薄弱,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也就面临更大压力。”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喻新安认为,破解“资金难”,根本上还是要加快转型,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做大经济“蛋糕”,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把财政资金用到关键点上。
(本报记者 许天福)
创新融资机制
【会议要点】要加大国有资源、资产、资金、资本等国有“四资”整合和运作力度,深化与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实现重大城镇项目的批量化、系统化、整体性的开发建设。(下转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