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 聪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开放的重要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面科学地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改革方向,开启了新的改革窗口,对于实现两个100年目标、实现“中国梦”具有里程碑意义。

回顾35年来改革的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从1978年开始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启动阶段,从1984年开始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展开阶段,从1993年开始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框架构建阶段,从2003年开始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体制完善阶段,从2013年开始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全面改革阶段。

与以前的改革相比,新一轮改革具有如下特征:

1.新一轮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任务就是制定并通过未来10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全面统筹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五位一体”的全方位改革,旨在激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方位创新,进而全面释放改革红利。这其中,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基础;政治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难点,又是其他体制改革的政治保障;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兴领域,也是取得重大成果的领域;社会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也是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的领域;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紧迫任务,又是关系长远发展的制度安排。

2.新一轮改革:深度市场化。我国前几个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是,推进的速度、力度、深度和协调度远远不够。速度不够是指有些改革进展缓慢,推进之艰难超出预计,以至于改革处于“胶着”和滞后状态;力度不够是指对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比如,垄断性行业等,进行体制性攻坚的力度不够,尤其是对在改革进程中遇到的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和干扰缺乏突破力,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旧体制的复归现象;深度不够是指有些改革尚属浅层改革,无论是农村土地制度还是国企特别是央企的产权制度,无论是政府管理制度还是社会分配制度等,都还存在一些深层的问题没有解决,或者说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协调度不够是指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缺乏协调和平衡,整个社会缺乏改革的协调机制。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度市场化的改革,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3.新一轮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点。新一轮改革的关键是政府自身的改革,这也是改革的难点所在。因为,对自身的改革是一种被动的、不情愿的改革;政府改革的实质是权力再分配,意味着权力的丧失;改革的过程是利益调整的过程,意味着利益的丧失。

4.新一轮改革:效率公平并重。《决定》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效率与公平是新一轮改革的两大目标,我们要向市场经济要效率,向社会主义要公平,两大目标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我们既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又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蛋糕”分好,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作者系中共信阳市委党校副校长、市优秀社科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