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涛

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那时条件差,很少接触文化事物。印象最深的是家家户户悬挂的中堂和逢年过节请村里有学问的老先生书写对联。中堂是那种老式的,中间国画,两边用书法写的对联。当时只觉得字写得很漂亮,画画得也漂亮,朦胧中萌发了想学的念头。可惜后来上学学校不开这方面的课,也难得见周围有人挥毫泼墨,书画只留给我一个模糊而美丽的背影。

参加工作后,我有幸到文化部门工作,时不时欣赏一些书画。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和对中国文化的逐步了解,当我再次看到她时,就像重逢一位久别的恋人,勾起了我些许情愫。看着她,她的容颜仍是那样青春不老,风采浪漫依然。那是一种生命积淀后的成熟风韵,一种生命理解后的雅致情怀。每次面对她,心间总涌动着莫名激动。

几年前,我难挡她的魅力,开始自学中国书画。先从书法开始练习,等有一定基础,再读《芥子园画谱》。从执笔手不停颤抖到写好一横一竖,画好一笔线条;从观看书画讲座,看得头昏脑胀到天未亮就起床练习。虽然辛苦,进步也很慢,但我乐此不疲。我已深深爱上了她,渴望走近她,靠近她。

时至今日,我还是这样坚持着,发展到迷上了中国书画所特有的笔和墨。我买有各种毛质型号的毛笔。买后即时用温水泡开,试用一下,整整齐齐地摆放在笔筒中。看到哪里有卖的,无论价格,总要买上一两支。也学书画家们磨墨,边磨边嗅那幽幽墨香。一有空闲,写写画画,自我欣赏,自得其乐,共度好时光。

我对笔墨的热情坚守,燃烧了这片“沙漠”。她向我流露出她美丽的灵魂:中国书画就是“笔墨文化”——运用笔和墨表情达意的艺术形式。书法通过“提按顿挫”,形成粗与细、方与圆、收与放、虚与实,呈现出不同的美感。国画用笔与书法相同,但更注重墨色,笔笔要显浓淡干湿,线条要老辣,具有“金石气”,似乎更难。中国书画讲究笔墨,通过她表达深厚的中国哲学思想和美学意蕴。

我知道,我仅是书画殿堂外的一名“小喽啰”,向里面瞥了几眼,见到了她的辉煌。虽然面对她有无尽的长路伴着我,但我对她的爱是永驻的,我想对她表白:今生与你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