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艳军
迎着绵绵秋雨,伴着车窗外连绵不断的奇山秀水,第一次感受到“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的贵州特别韵味……汽车一路向北驰离了省城贵阳,大约在一两个小时之后,突然抛锚在苍山如黛、江水似墨的乌江边上。应友人的邀请,我们辗转到公路桥下,一睹这条发展于云贵高原,成为直入长江上游的最大支流的千里乌江之畔,品尝了几口甘甜的江水,饱览了这条给中国革命带来几多风险和传奇的江河。因两岸山石多呈黛黑色加之山上又植被茂密,且江水又深又急,因而叫它乌江真乃实至名归。站在高山险处,经友人指点,若隐若现地看到江北远处的遵义城郊外的轮廓。
当秀美亮丽的革命红城——遵义,渐渐地出现在我们这些仰慕者眼中时,更是让人赞叹不已。这座历史名城,小巧而典雅,她北靠大娄山山脉,南临清澈婉延的小湘江,从宋代设立至今有千年的历史,醉酒、冶金、轻工业发达而属黔北重镇。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雨水充沛,气候适宜。但是真正能使这座千年古镇斐声中外的理由,还是因伟大的“遵义会议”而传名于世。
到了遵义,我们自然首先排队参观瞻仰遵义会址纪念馆。随着摩肩接踵的人流,穿过胜利广场,走过红军大街,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瞻仰起遵义会议会址。这是一座青砖灰瓦的两层小楼,高不过十米,长不过三十米,宽不过十五米,小楼明亮宽阔的大厅里陈列着长方形的会议桌,四周摆放着十几把靠背木椅,桌上铺着毛毯,按原样罢放着十几个茶杯。在椅子的后面用红色的绸线隔离了起来……环绕着不太宽大的会议室,仰视着四周悬挂着的当年入会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巨幅照片和文字资料时,轻轻地闭上眼睛,仿佛能够听到七十八年前,被迫长征的红军和追击的敌人隆隆交战的枪炮声,看到红军将士,克服层层艰难险阻,突破乌江,辗转到遵义的历史画面……
在第三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领导下,中央红军没能粉碎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在1934年10月被迫退出了井岗山根据地开始长征。长征途中,红军在敌人前堵后追中数次陷入危险境地并受到重大损失。为了能及时挽救在危险中的红军和中国革命事业,1935年1月,中央政治局在遵义举行了这次会议。在周恩来、朱德、王家祥等多数同志的坚决支持和拥护之下,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为此,遵义会议的召开成了中国革命征途中的转折点,遵义会议的光芒像灯塔一样照耀着中国共产党率领着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站在凤凰山的高处,腑瞰这座用无数红军烈士鲜血染红的高原小城,看着从祖国各地赶来遵义参观学习的一队队人流,我感到遵义这座历史名城,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价值所在,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位置。我们应该常怀一颗感恩之心,以“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朴素情怀和心态,牢记过去,面对未来。
再见了多姿多彩的大美贵州,再见了——遵义,一座红色的秀美的高原小城。铭记住了,这座偏远而又繁荣的小城,对中国革命作出的伟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