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各级镇图书馆平均建筑面积为821平方米(其中明港镇系新兴的人口聚集区域,图书馆建设面积达3750平方米),并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图纸、统一标准、统一验收的原则,分为上下两层,内设少儿、成人、报刊、电子等阅览室。

目前,全区馆藏图书达21.4万册,乡镇图书馆适合儿童、青少年阅读的读物占总数的20%;开通的数字图书馆囊括了14个数据库;成功引入华谊兄弟公益基金,在各馆内建设“零钱电影院”,让儿童在这里看电影、读书、绘画、做与梦想有关的主题活动;建成19个公共电子阅览室,计算机共计594台;同时,全区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站点、农家书屋建设均实现全覆盖。

在乡镇图书馆建设过程中,以区图书馆为总馆,以乡镇公共图书馆为分馆,建立了平桥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该服务体系采用统一的服务平台和业务管理系统,实行统一采购、集中编目、统一资源、统一调配、定期轮换、分级管理、分散服务,建立了纵向联系、横向联通、高效流畅的图书馆一体化服务平台。以“一卡通”服务为纽带,初步实现了图书资源在全区范围内共享流通、通借通还。

今年年初,平桥区启动村级图书馆(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支馆建设试点工作。目前,已有3个村级图书馆纳入平桥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统一管理,实现了从区级到村级文化设施建设的三级联动,为城乡一体化建设、农村公共图书馆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0年,平桥区公开招录了18名具有本科学历的乡镇图书馆管理员,与区图书馆10名业务骨干一起到武汉大学进行为期3个月的理论学习,并赴广东省东莞图书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业务实习;组织60余名乡镇图书馆志愿者到省、市图书馆进行岗前培训,初步建立起一支懂业务、会管理、善服务的基层图书管理服务队伍。3年来,平桥区积极拓展乡镇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整合分散的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中的图书馆功能,以农村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建设为平台,推进农村公民道德教育、远程农业科技服务、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活动。

全年200余场活动聚读者

据统计,平桥区各级图书馆2012年累计开展读者活动200余场次,参与学生和家长达5万余人次,4项重点工作成为其中的亮点。

开设“常识教育”小课堂。与郑州大学联合编写《公民常识》读本,并开设课程,2011年年底走进各乡镇图书馆和全区各中小学校。通过实施文化教育“娃娃工程”,引导留守儿童和广大青少年逐步树立共同理想信念。

开设电影分享课堂。镇图书馆“零钱电影院”每个周末播放各类优秀影片,同时开辟电影分享课堂,给孩子们以有益启发。

开展读书活动和免费讲堂。“世界读书日”及节假日期间,在区、乡、村三级图书馆开展经典名篇朗诵会、读书演讲比赛、讲故事大赛、征文比赛等主题活动;定期举办“公民社会与现代思想论坛”“平图讲坛”“乡村大讲堂”等讲座,并将其办成开放型大讲堂。

延伸农村公共图书馆的场地,广泛收集书画、剪纸、泥塑等民间特色艺术作品;举办广场舞龙、舞狮、划旱船等民俗文化活动,组织地方戏演出等活动。

目前,该区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初步建成,以儿童阅览室空间建设、资源设施建设、服务活动开展为重点的农村公共图书馆建设全面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功能通过全区已建立的251个农家书屋、23个文化大院、226个村级文化室,延伸到千家万户,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和现代气息的区、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特别是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与活动,使全区图书馆系统先后荣获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示范点、河南省先进图书馆、河南省全民阅读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目前,全区公共图书馆共有注册读者1.26万人,较2010年增加了8000人;全年进馆人数约为15.1万人次,图书流通约21万册次,较2010年分别增长了2倍、2.3倍。

5个“一体化”成突破点

自2010年以来,平桥区共投入4000多万元用于乡镇图书馆建设。2013年4月,区委、区政府制定了《平桥区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办法》规定,区财政每年统一拨付区图书馆后续发展专项资金35万元,乡镇图书馆后续发展专项资金10万元,其中购书经费的20%作为儿童、青少年读物购置费用。今年5月,成立了项目创建领导小组,组建了由省、市专家组成的项目创建团队,出台了《平桥区农村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建设管理、扶持办法》等配套措施,强化政府主导地位,并广开渠道,采取多级投入方式,为参与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等,为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农村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建设建立了良好的政策保障机制。

平桥区委、区政府认真总结全区农村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未来两年里,将着重从形成合力、拓宽道路等方面进行突破。

区、乡、村三级图书馆设施建设一体化。重点建设村级公共图书馆,将留守儿童特色服务延伸至农村公共图书馆的末端。加强区馆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开辟服务儿童读者板块;增设流动服务图书车,在现有服务体系难以覆盖的农村偏远地区或山区,开展定时定点的流动图书馆服务;在乡镇图书馆增加儿童活动空间,提供益智玩具等娱乐设施,实现“零钱电影院”项目全覆盖;每年度完成50个村级图书馆(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支馆建设试点工作。

业务管理与资源建设一体化。区总馆规范农村公共图书馆业务管理、人员培训、活动安排等;图书馆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置;乡镇图书馆具体负责指导和协调本区域内村、乡图书馆(支馆)试点的常规业务管理和读者服务等工作;在保证购书经费逐年增长的同时,不断增加儿童读物,加大动漫音像制品等的采购;加大纸质文献、电子文献收藏比重;在原有数字图书馆数据库的基础上,建设网络版光盘、全文电子期刊等数据库。

读者服务与活动开展一体化。以留守儿童特色服务为核心,开展如“手拉手 心连心”心理辅导、“零距离”亲子视频对话活动;对读者活动分类管理,提升质量,使之常态化、规范化、系列化,逐渐形成服务品牌;吸引家庭参与到为留守儿童服务的活动中来,使其自身也成为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新技术应用与信息素养提升一体化。增加计算机、信息检索机、iPad等新技术电子产品的应用,增加图书馆录音带、幻灯片、电影DVD、录像带、激光声像盘和缩微品等现代馆藏资源,加强现代信息体验和信息技术应用。

社会资源整合一体化。探索农村公共图书馆带动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图书馆(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试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党员远程教育网络等社会资源的共建共享功能整合,实现“四位一体”;联合信阳师院和省、市图书馆,在数字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实现图书馆间的共建共享;依托高校建立人才培训机制,为全区农村公共图书馆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原载2013年11月26日《中国新闻出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