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这部分人将会占到农民工总数的30%-40%。这三种选择中,“外地城市就业,原籍城镇落户”这种城镇化路径已成为农民工市民化的多数选择,这种现象也形成了外出务工人口较多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独特的“两地城镇化”问题。例如,近20年来,信阳在大城市务工在本地城镇买房安居者近40万人,带动本地城镇化人口增长达80万之多。这部分人为务工地城市的发展贡献了心血和力量,创造了财富和价值,但是却很难在当地落户,更难享受到与当地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务资源。而他们选择返回原籍城镇落户,又将大量占用本地城镇原本就紧缺的公共服务资源,加剧了本地城镇化的成本和公共服务负担。“两地城镇化”问题不仅已成为制约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成了国家统筹推进城镇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应认真对待。
首先,国家应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实践表明,越是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两地城镇化”问题就越是突出,当地政府就越是要付出更大的成本买单。以信阳为例,预计今后10年,信阳在外务工的农民工还将会有近100万人加入到“两地城镇化”的行列,以“一人带一家”计,将会带动200万人左右的农村人口转移到本地城镇。按现在的物价指数计算,三线城市每增加一个人口,需在教育、医疗、养老、社会管理和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方面投入8-10万元左右,四五线城镇也需投入3-5万元,也就是说信阳当地政府在未来10年还将为此在城镇建设上多投入1500亿元左右。2012年,信阳全市公共财政收入加上上级补助收入尚不足300亿元,是典型的“吃饭财政”。“务工大区”大多是“财政穷区”,实在无力承担“两地城镇化”过程中庞大的公共服务资源支出。国家应加大对这一地区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下大力气帮助其减轻“两地城镇化”带来的沉重负担,确保与全国一道健康快速发展。
其次,要积极探索农民工进城就业定居向市民转变的有效途径,吸纳更多的外出农民工在务工地城市落户。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城市应积极实施“一人带一家”的转移带动战略,让农民工“人随职转”、“家随人转”,促进在城市有相对稳定收入的农民工带动全家就地转为市民。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重点解决农民工的住房、就业、就医、子女上学等核心问题,使其转变为市民后能够获得与城镇居民均等一致的社会身份和权利,能公平公正地享受城镇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全面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实现经济立足、社会接纳、身份认同和文化交融,使其“转得了”、“留得住”、“过得好”。要充分考虑农民工落户城镇后的当前利益和长远生计,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让他们带着这些权利进城,也可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由他们自主流转或处置这些权利,让农民工进退有路、更有底气,解决好农民工在转移过程中的后顾之忧。
再次,要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平台,着力打造支撑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产业“硬脊梁”,不断提升吸纳就业、集聚人口的能力。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遍经济基础薄弱,承载能力不强,缺乏较强的产业支撑,难以吸引大量返乡农民工转移。因此,必须抓住用好全国产业由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以产业集聚区为抓手促进产业发展,切实提升吸纳农民工转移就业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外出农民工返乡落户后的就业问题,让返乡落户农民工住有所居、业有所依、老有所养,并且有机会、有门路发挥在外务工掌握的知识和技术为家乡城镇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系市人大常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