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黄 铎) 我市气象部门始终把气象为“三农”服务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不断增强服务的敏锐性和针对性,积极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粮食增产丰收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色优势农业发展、高标准粮田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和科技支撑。10月25日,市气象局负责人受市政府委托,向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报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贯彻实施情况。

3年来,全市气象部门共组织开展51次人工增雨作业,在抗旱增雨(雪)保丰收、生态蓄水、服务农业及水资源开发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为保障我市粮食总产实现“十连增”发挥了突出作用,多次受到上级和当地政府的通令嘉奖和通报表彰。全市建成9个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建成171个乡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发展3656名气象信息员,并将其纳入“阳光工程”培训;开通信阳农业气象信息网。依托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网、电子显示屏、气象预警大喇叭等多种信息传播渠道,“服务基层、直通三农”的气象为农服务正在向纵深发展。作为全省“三农”气象服务专项试点,平桥区气象局建成由400个预警大喇叭、78个显示屏组成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编制完成了本地主要灾害的风险区划图、气象灾害防御手册和防御指南,建立了以村为单元的气象灾害隐患信息库;编制了通俗易懂的农业气象服务手册和农业气象工作日历,制定了县级农业气象服务标准规范;与农业部门联合开展调查、会商并制作发布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基本建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的区、乡、村三级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2011年以来,市气象局发布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227次、《重要天气预报》12期、《重要气象信息》46期、《气象信息专报》40余期、《短信气象信息专报》1000余期、各种《专题气象服务》470余期,为各级政府组织防灾减灾、有效减轻气象灾害的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