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林
江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赵爱明日前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到基层进行专题调研时发现,一些地方领导反映信访维稳的压力很大,“怕出事”的心态很强烈。赵爱明指出,一些地方之所以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群体事件、恶性事件,从根本上来看,还是由于我们的干部作风不够实、不够细,工作没有完全做到位。因为一项工作如果做好了99%,还有1%的瑕疵,就很可能前功尽弃,有的甚至还会酿成大事。
领导干部身上肩负着党和人民的重托,为民干事、勇于担当是基本要求。但在现实当中,一些领导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不强,不同程度地存在畏难情绪、厌战情绪,把“为了不出事、宁可不干事”,“不求工作出色、但求工作无过”当成工作信条,害怕出事、不敢担事、不主动做事。更可怕的是,这些“怕出事”的干部,因为“不干事”,或者“少干事”,所以“不出事”;因为“不出事”,所以“有好事”;因为“有好事”,所以便引得更多的人“不干事”。
之所以会有“怕出事”干部的存在,主要原因还是私心杂念在作祟。在这些干部心中,把名利看得高于一切,漠视群众利益,满脑子都是为官之道。于是,在工作中,就表现为缺乏敢闯敢干的创新精神,凡事等文件、要政策、看别人,等等看看,干干停停,没有干大事业的决心和勇气;在作风上,表现为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怕出头、怕冒尖、怕超前,凡事慢半拍,等着别人出经验、探路子。
“怕出事”干部的根源还出在干部考核任用机制上。由于“怕出事”干部说干事也干点、说成绩也有点、论人缘也不错,极容易成为人们心中的“好干部”,在关键时候,还能得到提拔和重用。相反,那些不怕出事、勇于创新的干部往往因为锋芒太露,或者某些客观原因,结果半路栽了跟头,久而久之,也就不敢再“冒然创新”了。
想干事就不能“怕出事”。干事难免会出错,但不干事就是百分之百的错。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自觉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同时,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应改革考核机制,鼓励探索,“允许失败”,容忍正常的工作失误,给那些想干事、敢干事的干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并且,加大问责力度,对于不干事也不出事的“太平官”坚决问责,以此来鼓励人们多干事、干成事、干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