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刘庄地处黄河故道,全村1800亩土地被4条深3米的大沟分割成750多块,生产条件极为恶劣,村民生活困难,“方圆十里乡,最穷数刘庄,住的茅草屋,吃得糠菜粮,穿得破衣裳,要饭逃荒卖儿郎”曾经是刘庄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50年代初,刚当上村支书的史来贺带领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用十多年时间建起了旱涝保收的丰产田。他潜心研究棉花种植经验,使皮棉平均亩产量达到当时全国平均产量的3倍,获得“全国植棉能手”的称号,刘庄也因粮棉双高产一跃成为全国农村解决温饱的先进典型。

为了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史来贺又带领发展集体工副业,陆续建起畜牧场、机械厂、食品厂和造纸厂,刘庄生产的为拖拉机配套的小喇叭一时间响遍全国各地。到上世纪80年代,刘庄已经成为“中原首富村”,90年代以医药工业为龙头的集体经济兴旺发展。

如今,刘庄村经济组织——刘庄农工商总公司,拥有工、农、商、运输、服务等8个实体企业,2012年村人均可支配收入3.2万元。史世领说:“史来贺老书记在农村基层党支部的岗位上工作51年,心系群众,带领干部群众自力更生、勤俭创业,这种精神是引领、激励刘庄不断前进的思想动力和宝贵财富。”

史世领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要想守好业,必须创新业”,在史来贺离开后的日子里,他放眼全国、全球找差距,带领大家延长骨干企业的产业发展链条。2007年,与沿海发达地区企业合作,总投资10.8亿元组建现代化高新技术制药企业——河南绿园药业有限公司,建成投产后预计可新增销售收入60亿元。十年来,刘庄的农业现代化基础进一步夯实,19个人经营管理着全村1000多亩耕地,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

史来贺在世的时候,非常关心群众生活,常说要让群众吃饱、穿暖、住好。在他的指挥下,刘庄从1976年就开始新农村建设,1981年村民全部搬进一户一院的双层楼房,1994年又建起14幢五层单元楼房,人均住房面积达35平方米,走在全国农村的前列。

“既要把群众带富、带正,还要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让群众真正达到既幸福又富裕。这也是老书记盼望看到的。”史世领说,发展的质量、速度与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和谐,才能增强全村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形成更强大的生产力。

目前,刘庄全村都已搬进2000年开始规划建设的第三代新村别墅,投入上千万元对全村环境进行美化、净化,并投资2600万元建立现代化教育园区。此外,村委牵头建立起适应刘庄实际的退休保障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退休人员除享受50多项公共福利外,还可领取7800元、9000元不等的年退休金。村民由集体出资全部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外,集体在此基础上全部报销。

在村民家中走访时,多户村民夸赞自己的好生活,说生在了一个“幸福村”,遇上了好的带头人。史世领表示,史来贺精神依然在激励着后人开创事业,这是刘庄走在“既富裕又幸福”道路上的秘诀和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