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信阳之美,美在茶香。信阳居于中国传统产茶区的最北端,水光热同步的独特优势造就了信阳茶的优良品质。信阳现有茶园面积210万亩,“信阳毛尖”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曾与茅台酒一起荣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信阳红”是中国十大红茶之一。目前,信阳已连续举办21届茶文化节,拥有茶叶一红一绿两大品牌和4个中国驰名商标。2012年,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联合相关部门,对93个茶叶区域品牌进行价值评估,信阳毛尖以46.06亿元荣登品牌价值排行榜前列。在人民网主办的城市符号征集活动中,信阳荣居“全国最具影响力十大茶产地”榜首,进一步奠定了信阳作为著名茶都的地位。

信阳之美,美在便捷。信阳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京港澳、沪陕、大广三条高速,107、106、312三条国道,京广、京九、宁西和京广高铁四条铁路在信阳境内形成多重交叉,直接连接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和港澳地区。完善的立体交通网络,使信阳拥有了中原经济区连接东南沿海的前沿优势,成为中国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通道。

信阳之美 美在前景

信阳能够成为最美城市,不仅仅因为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近年来,我市立足实际,致力于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的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坚决摒弃“经济逆生态化、生态非经济化”的传统做法,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低碳产业,突出发展生态农业。重点发展茶叶加工、畜禽加工、粮油加工三大产业集群,把信阳建成了中原粮仓和中部地区重要的绿色食品供应基地。突出发展绿色工业。围绕建设特色集聚区,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壮大高端制造、新型建材、绿色食品和电子信息等高成长产业。突出发展现代物流业。立足信阳综合交通枢纽优势,积极顺应国家扩内需战略,大力引进国际家居产业小镇和义乌小商品城等龙头型、基地型项目,依托信息化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产业。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业。立足信阳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根亲文化、茶文化和民俗文化,坚持以特色文化旅游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建设中部地区文化旅游中心。同时,进一步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快大别山旅游区规划建设,发展壮大鸡公山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努力打造中国国际山地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了以生态经济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走上了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聚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向城镇转移的生态宜居城市发展路子。

与此同时,我市围绕淮河源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先后成功申请和实施了“中国——欧盟濒危物种保护”项目、“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信阳示范项目及全球环境基金“淮河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等,有力推动了信阳生态建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我市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将南湾湖治理纳入国家17个重点湖泊生态保护项目之一,并通过10年不懈努力,于2009年通过了《河南省信阳南湾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这是河南省第一次以立法形式保护地方饮用水水源的一部重要地方性法规,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信阳市与江苏、安徽等地联手开展淮河生态经济走廊研究,着力把千里淮河打造成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黄金水道。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首先得益于基础功能的全面完善。

在城市建设中,我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强调公共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统筹安排和同步建设,规划阶段就把需要保护的生态功能区域圈定,坚持把生态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全过程,严禁破坏山体、植被、水系,并扩大绿带,增加绿量,进一步促进了山、水、林、城一体融合发展,提升了“山水信阳、休闲茶都”的城市品牌。

眼下,信阳再创省级文明城市的创建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全市上下围绕维护和优化公共环境,广泛组织开展城市环境集中整治,在全体市民的积极配合与广泛参与下,我市公共环境更加整洁有序,公共秩序明显好转,城市形象、功能和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一个更加美丽的信阳正在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