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继海 杨林清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协同发展的先进文化。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和灵魂,生态文明建设要以生态文化为思想和理论基础,要靠生态文化的引领和支撑。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挖掘、培育、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

一应重视生态文化研究。成立信阳生态文化协会或有关生态文化研究机构,组织各方面专家加强生态文化理论研究,注重把历史积淀和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生态认知提升为生态文化理论。尤其要加强生态文化比较研究,注重挖掘信阳山水文化、茶文化、红色文化、森林文化、玉文化、石文化、竹文化、根亲文化、饮食文化、会展文化中丰富的生态思想,逐步形成风格独具、内涵丰富、贴近生活、生命力强的信阳特色生态文化。淮河流域的农耕文化、水利文化、诸子文化等均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朴素的生态文明观念;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资源与大别山天然生态旅游的有机结合充满着生态智慧,体现出生态理念;毛尖茶、信阳菜等饮食文化倡导的绿色、健康、节俭、静心的生活理念,无不渗透着生态思想;成熟的茶文化节、大型会展、大型赛事在崇尚产业文化、科技进步、低碳出行的生产生活理念中展现出生态文化的影子。全市每年都要安排一批生态文化研究项目,形成一批生态文明研究成果和文化作品,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思想支持。

二应建设生态文化载体。充分发挥我市各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体育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休闲广场等在传播生态文化方面的作用,使其成为弘扬生态文化的重要阵地。加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管理区等的建设和管理,使其成为承载生态文化的重要平台。保护和开发生态文化资源,在生态文化遗产丰富、保持较完整的区域,建设一批生态文化保护区,维护生态文化多样化。结合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加快建设并形成一批以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美丽乡村为主体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开辟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专栏,为生态文化的推广、交流、传播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应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把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强化生态文明理念上升到提高全民素质的战略高度,广泛宣传生态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财富观、生活观,研究制定我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规范,大力倡导生态伦理道德。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内容纳入各级党校干部培训课程之中;加强对大学生、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编写一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通俗教材,把生态文明有关知识和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企业、城乡社区等基层群众的生态文明教育和科普宣传,积极组织开展“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地球一小时”、“中国水周”、“全国土地日”、“中国植树节”等重要时节的纪念和宣传活动,增加和烘托民众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机会和氛围,不断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

四应推行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在全社会倡导勤俭节约的低碳生活。积极引导城乡居民广泛使用节能型电器、节水型设备,选择公共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工具出行,鼓励选购新能源汽车和小排量汽车。抓紧开展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并逐步在全市推广。大力倡导绿色消费,鼓励民众选购有绿色标志的无公害食品,践行健康节约的饮食文化,抵制高能耗、高排放产品和过度包装商品,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选择由天然纤维制成、由无毒害染料印染的绿色低碳服饰,不因过度装饰而购买大量不可降解材料制成品,实现勤俭节约传统美德与低碳生活现代追求的完美结合,成为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形成生态文明社会新风尚。

(作者系信阳市环境保护局局长、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