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赵雪峰

九江日报记者 袁东来

自2009年实施“强工兴城”战略以来,江西省九江市工业经济一直强劲增长,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的大提速,更创造了财政收入的大增长,为九江实现赶超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江西省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

没有工业就没有地位

九江的实践证明:“强工”是跨越发展的根本出路

奋进历程振奋人心:2008年,九江市生产总值724亿元,2012年上升到1420亿元,基本实现5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2008年是66亿元,2012年为220.86亿元,5年增长2倍多;固定资产投资2008年464亿元,2012年超过1300亿元。

高速增长的动力和支撑是什么?是强攻工业。

九江是江西的老工业基地,曾经创造过工业经济的辉煌。然而,进入新世纪以后,九江的发展步伐开始放慢,全省第二大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受到挑战。到2008年,在全省排名中,九江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排名均出现后退。

加快发展,争得九江应有地位。2009年1月,九江市鲜明提出“‘两区’互动,强工兴城”,把工业作为推进九江赶超发展最重要、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并提出“用最强的力量抓工业,用最大的力度支持工业。”经过四年全力强工,2012年,九江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0亿元,一年净增800亿元,接近2008年全年总量;全市工业化率由2008年的43.1%提升到5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外贸出口占全省比重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九江振兴之路,就是江西省抓工业、促崛起的生动缩影。近五年来,江西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出全国平均6至9个百分点,总量在全国排位前进2位,成为江西工业发展史上最好最快时期之一。

没有项目就没有发展

九江的经验显示:抓工业大项目是经济大提速的关键

江西省委、省政府始终强调:“要加速江西崛起,关键在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核心在招商引资,最终结果要体现在项目建设上。”近年来,九江以沿江开放开发为重点,用足用好政策,着力打造沿江港区、物流园区、工业园区和临港城区“四位一体”沿江开放开发新格局,生动阐释了扩投资、抓项目的内涵。

扩投资、抓项目,钱从哪里来?

提升运作资金的本领。九江市有“三变”,即变“卖地筹资”为“收地融资”,变“先卖地后做环境”为“先做环境后卖地”,变“政府走在开发商后面”为“政府走在开发商前面”,以适度超前的城市建设带动相对滞后的工业发展。

优化环境、筑巢引凤。九江干部外出招商,底气十足:“只要在九江就业创业,就能在九江安居乐业。”九江市把项目作为第一抓手,对接央企省企落项目、围绕产业集聚引项目、大力激活民资上项目;把企业作为第一主力,千方百计壮大企业群体,扩张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竞争力。

几年奋战,九江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连续两年列全省第一,其中七成投在工业上。中信、中国神华、理文造纸等大企业纷纷抢滩九江,九钢550万吨钢铁、江铜40万吨铅锌冶炼、投资80亿元的旭阳雷迪多晶硅等一大批产业项目开工或投产。

大投资带来了大发展——九江已形成十大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园区由2008年的1个增加到去年的9个。

没有工业就没有实力

九江的发展彰显:工业崛起是江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

“强工”不仅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大提速,更创造了财政收入的大增长。2012年,九江工业提供税收占财政总收入比重接近六成。财政收入增长为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保障,2012年九江财政支出民生资金占总支出的比例,达6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

2010年,九江市生产总值为1032亿元,翻一番达到2064亿元,按照现在的增速实现翻番目标没有问题。但与全国人均水平相比还有差距。以全国人均GDP以7%左右的增速推算,2020年就能达到9万元,而九江市要以每年13.2%的增速才能实现与全国同步。九江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要牢牢把握做大总量这个核心,牢牢把握加快速度这个基调,唯一的路径,就是“强工兴城”。

工业强则经济强,工业兴则百姓富。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是九江必须坚持的发展路径。做强做大工业,才能把九江工业发展不断推向前进。只有这样,强市富民的脚步才能更为铿锵激越、振奋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