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城再造重建过程中,大拆大建往往斩断了文化脉络,迷失了对城市文化内核的把握。如果大拆大建,新“古城”即便是建起来了,也往往是披着“古城”外衣的赝品,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古董”。
□吴学安
据报道,不久前,广州民国时期历史建筑金陵台和妙高台的部分建筑被悄然铲平。由于这两栋民国建筑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去年就向开发商“叫停”,要求其暂缓拆除。
我们知道,城市建设有城市建设的规律,城市发展也有城市发展的规律。在古城再造重建过程中,大拆大建往往斩断了文化脉络,迷失了对城市文化内核的把握。如果大拆大建,新“古城”即便是建起来了,也往往是披着“古城”外衣的赝品,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古董”。
国家文物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近30年来,中国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文物安全形势空前严峻。
目前,全球共有1.8万座大小城市,但是有历史的仅有2000多座。可见城市历史文化弥足珍贵。专家指出,1990—2003年,中国的31个大城市城市面积平均增长近1倍。昔日的城郊接合部甚至农村,就这样转眼间变成了新城。而在当前城市建设与开发过程中,拆旧建新是传承还是断裂?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但时下一些地方领导将新与旧、保护与发展看成是一对矛盾。
没有故乡,哪有记忆?伴随着城市大拆大建,城市人还能看到多少儿时的建筑?上了年纪的城里人还有几个能回到儿时居住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尽管寻旧已经成为许多市民的梦想成为记忆,但城市的记忆已经痛心地成为历史。在汹涌澎湃的城市化大潮中,一方面,城市管理者总想给城市留下什么,重做规划,大肆拆旧建新,结果造出了“千城一面”的新城;另一方面,认为一些老街区、老房子太破了,尤其是一些次新建筑,不如拆了重建,从头再来,殊不知,这无疑斩断了人们对城市的记忆链条。
住在千城一面的城市里,人们儿时的记忆荡然无存。城市留给人们的记忆不光是新型建筑,传统建筑包括一些次新建筑同样也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
城市建筑遗存是现代城市的一个亮点,它涵盖了城市历史,还把那些各个时代的建筑遗存遗交给后辈子孙,保持城市记忆的持续性尤为重要。保护城市的整体环境,使城市具有可读性,让后人能够读出它的历史,让城市的文化具有可持续性和传承性,是今天城市管理者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