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新区没成立的时候我们村还是土路,非常难走,蚊蝇乱飞。搬迁后我们家按政策分了房子搬到了新社区,家具齐全,环境大变,和城里人没有什么两样了。”60岁的村民侯家宝深有感触地说。
老侯是个地道的农民,过去就靠四五亩土地过活,三年多前,因百花园区建设需要,家里的老房子被拆迁,在新区安排下,他住上了这130多平方米的安置房。记者在老侯带领下参观了他的家:三卧两厅,装修得简洁美观,电脑、电视机、冰箱、空调、燃气灶、热水器、抽水马桶等一应俱全。
安居才能乐业,发展才能富民。在入住羊山新区的18万人中,有大约1/10的人口为失地回迁居民。失地农民如何安置,是摆在新区历任领导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如何让昔日的农民真正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更是领导者积极探索的方向。
从老瓦房变身新楼房,老侯家居住条件的变化是新区下决心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的真实写照。为解决群众的居住问题,在新型社区建设中,羊山新区坚持规划先行,尊重规律,从实际出发,分步有序推进,拿出最好的地块,用最优惠的条件,高标准建设社区,最大限度地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
据统计,到目前,羊山新区已累计拿出土地3000多亩,启动建设新型社区24个,开工建设楼房215栋100多万平方米7600余套,并以不到成本一半的价格向搬迁群众销售,目前已建成171栋70多万平方米6100余套,已有4000多户群众喜迁新居。越来越多的农民像城里人一样住进了配套完善、居住宽敞的现代社区。
在让群众“住有所居”的同时,为了促进群众就业增收,羊山新区成立了劳动就业指导中心,免费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群众的就业本领和创业技能,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大力发展支柱产业,积极与入驻新区单位联系,广泛搜集就业信息,定期召开供需洽谈会,努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对识字不多的,新区帮我们介绍到建设工地、当保安、当保洁员、当服务员;对有文化又年轻的,新区免费组织培训班或联系企业对我们进行职业培训,让我们学会一门手艺,直接进入企业上班。现在我们有房住、有饭吃、有活干、有钱挣、户口也转了、生活舒舒服服、比以前强多了。”老侯倚坐在沙发上,感慨地述说着自己的惬意生活。
为了方便农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增收致富,带动新区的经济发展,羊山新区放大自身优势,实施错位发展,初步形成了六大园区的战略支撑产业框架,更为解决群众长远生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区把企业建到了家门口,现在我们都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我们小区好多居民都在附近的公司企业上班,工资比大城市也差不了多少,这样既照顾了家庭,又增加了收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还自己开店办企业,自己当老板。”谈到未来的生活,新市民们充满信心。
保障惠民,全力提升幸福指数
“以后生活有保障了。感谢党、感谢政府!”2009年12月22日,作为羊山新区首批36位失地农民代表,祁登安从市领导手中领到了《羊山新区新型农村合作养老保险发放证》和银行存款折,也标志着新型农村合作养老保险制度在羊山新区正式实施。
如何让农民失地不失业、不失利、不失靠,成功实现由农民向市民转变?羊山新区的做法是“瞻前顾后”。就业培训“瞻前”,各种保障“顾后”。变“土地保障”为“社会保障”,配齐养老、医疗保障。为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10年来,羊山新区本着循序渐进、不断提高、逐步完善的原则,努力探索,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并结合全国新农保的实施,不断对原制度进行充实完善。
同时,认真落实上级相关政策,扎实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工作,初步形成了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保障性住房、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体系。
据统计,截至目前,羊山新区居民参加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2.43万人,综合参保率达95%,参加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4.3万人,综合参保率达98%。仅在去年一年,羊山新区就发放养老金4600余人次254万元,核销医药费4.5万人次283万元;发放强农惠农资金199万元、救助资金20万元、廉租房补贴9万元、惠及群众3.5万余人;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464套16.9万平方米,建成432套3.9万平方米。
枯燥的数据背后,对应着“赵钱孙李”千家万户的幸福脉动,也对应着羊山新区发展为民的人本关怀。下一步,新区将本着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突出在提高标准和扩大覆盖深度上狠下功夫,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让群众更多更好地分享新区建设发展的成果,生活得更安心、更幸福。
回首过去的10年,羊山新区始终把“民生”二字谨记在心,始终秉持“民生为本”的准则,高度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在砥砺奋进中交上了一份厚重而温暖的“民生答卷”。新的10年,新的起点,新区人绝不自满、绝不懈怠,将乘势而上、更加努力,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让新区开发建设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辖区群众,让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