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司宣
如果细心的朋友,就能够感觉到在我们身边,悄然出现这样一类特殊群体:他们是罪犯,却没有在监狱里服刑;他们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却接受着监督管理,这就是社区服刑人员。罗山县莽张乡28岁的杨彬(化名)从小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全村人谈其名色变。2011年,受利益驱使,他帮人销售赃物,被判缓刑2年。司法所接收后,经常找杨彬谈心,鼓励他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并专门给杨彬请了个师傅,教他电器维修技术。如今的杨彬利用自己学到的技术义务帮助村民维修电器,周围邻居对他的评价也高了,前段时间还有人给提了亲。杨彬提着水果专程感谢工作人员,他高兴地说:“我现在不仅学会了一门技术,而且找回了做人的尊严,以后我要好好做人,开始过新的生活。”这正是信阳社区矫正工作取得巨大成效的一个缩影。
社区矫正,是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由于社区服刑人员的罪行较轻,危害较小,通过司法行政机关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教育和改造,为像杨彬这样真诚悔过、立志重新做人的罪犯洒下了一缕阳光,为他们迷途人生指明了新的方向,帮助他们朝着光明彼岸前进。近年来,市司法局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以科技为依托,以人性化管理为手段,立足刑罚执行,健全组织,强化领导,扎实推进,取得显著成效。截止去年年底,全市就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1442人,解除326人,无一人重新违法犯罪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社会消极因素,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建立健全制度 依法依规矫正
市司法局充分发挥全市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全面完善制定了公、检、法、司联席会议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培训制度以及针对矫正对象的考核奖惩制度、定期报到思想汇报制度、外出请销假制度、迁居审批制度等配套制度,完善了审前风险评估、解除矫正与落实安置帮教衔接等工作流程,形成了管理有章法,考核有标准,办事有程序,监督有依据的良好管理机制。
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是社区矫正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市司法局作为重中之中来抓,以市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对社区服刑人员管理的通知》,做到衔接接收到位、跟踪联系到位、监督考核到位,要求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日常监管做到“三个一”,即一天定位一次,一周汇报一次,一月至少和社区服刑人员见面一次,对越界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提醒或警告,对违反管理规定的依法依规惩处,最大限度地减少脱管漏管。
针对社会上个别地方在社区矫正工作开展过程中不严格执法、疏于监管的现象,市司法局明确要求,全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抓好“八个一”,即:严格一个执法程序,参与好一次庭前调查,组织好一次宣告仪式,开展好一次业务培训,规范好一页明白纸,用好一个平台,管好一枚印章,做好一次跟踪监督,采取有效的方法措施,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质量,保证社区矫正工作健康发展。商城县鲇鱼山乡社区矫正人员柳某,犯盗窃罪于2012年11月被商城县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缓刑一年,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柳某没有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报到,经县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多次通知,仍拒绝接受社区矫正。据此,在市司法局的大力支持下,商城县司法局依法、及时向商城县人民法院提出了《撤销缓刑建议书》,通过法律程序裁定撤销缓刑,对罪犯柳某收监执行原判刑罚,在社区矫正人员中引起了极大反响,起到了警示和威慑作用。
创新方式手段,科技助力矫正
由于社区服刑人员数量大、流动性强,跟踪管理、档案记载更新、数据分析统计困难,不定期走访、电话抽查等传统的管理方法远远落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监控跟踪,市司法局积极运作,加大投入,与市移动公司合作建立了信阳市社区矫正信息管理平台,向科技要警力,把人防和技防结合,建立信息管理长效机制。每个工作日,各县区司法局社区矫正专职人员都要打开“社区矫正信息管理系统”,点击定时定位查询功能,电脑屏幕上立刻显示一张电子地图,上面10多个红色的小光点一闪一闪,实时显示配发“司法E通”手机定位的社区服刑人员的位置。
“你已超出活动范围,请迅速回到指定区域。”当监控到服刑人员周某乘坐汽车进入邻县地界时,一条警告短信自动发送至周某所持的“司法E通”定位手机上:“你没有请假擅自越界离开指定区域,扣两分”,从此,周某再也不敢心存侥幸擅自离开了,因为按照社区服刑人员考核办法,每月扣分达10分且情节严重的,将有可能被撤销缓刑、假释,回到监狱服刑改造。“司法E通”把定位技术应用于矫正对象信息的实时管理,利用GPS卫星定位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管,具有档案管理、分布查询、定位监管等10余项功能,实行市、县、乡三级管理模式,可以对辖区内的社区服刑人员实行实时动态监控,实现“人防”和“技防”的有机结合,构建起一道无形的“电子墙”,有效杜绝脱管、漏管的发生,是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具体体现。目前,平台已录入社区矫正人员554人,已对96人发出越界提醒警告,有效防止脱管和违法犯罪事件发生。
人性暖心管理,温情促进矫正
“虽然定位系统可以24小时监控社区矫正人员动态,但在实际操作中不会打扰他们的正常生活。”工作人员如是介绍,市司法局特别注重人性化管理,让社区服刑人员在感动中改造,在真情中追求新生。
在社区矫正日常工作中,市司法局指导督促各县区局分别建立思想教育、帮扶解困机制,以稳定服刑人员的情绪,强化社区矫正效果。要求各县区制定学习计划,定期集中社区服刑人员进行专题教育,重点学习《宪法》、《刑法》等相关法律及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组织他们开展公益劳动,有关情况都将如实记录进《社区服刑人员手册》。
为进一步巩固矫正成果,在市司法局的统一部署下,罗山县司法局、平桥区司法局、淮滨县司法局、息县司法局等组成工作小组深入到乡村社区,以关心促矫正,面对面地为社区服刑人员宣传法律知识,掌握思想动态,对确有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帮扶,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为其顺利回归社会奠定基础。息县夏庄桑清(化名)原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能人,村里的大小事都少不了他参与运作,后来因为一件小事与人争执,一巴掌把对方打成了耳穿孔,被判缓刑一年,接受社区矫正。这件事给桑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感到自己在村子里抬不起头。工作人员了解到,桑清之前一直从事装修工作,多次上门做工作,鼓励他做木质楼梯扶手生意,并帮助桑清借贷10万元开办了建材门市。随着生意越做越红火,桑清又自筹资金10多万元翻新了厂房,扩大了生产,工人也由原来的几个人增加至40多人,不仅自己走上了致富路,还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难题。刑期结束后,桑清解除了社区矫正,还在村民的支持下当选为村会计。桑清从一名罪犯变成了商人,再被村民推举为村干部,这个人生的“三级跳”成为全市社区矫正工作的一个成功案例。
市司法局用法律阳光拨开了社区矫正人员人生旅途中的迷雾,用制度管理,用真情感化,使他们进行着心灵的救赎,逐渐找回失落的自信,让他们的人生再度扬起希望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