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安营
有媒体披露,近期,一名三年级小学生突发癔症无法走路,经多家医院多项检查未发现器质性损害或病变,最后经医院确诊为癔症,是由学习繁重、情绪紧张、心理压力过大而引起;北京一名女大学生从天桥跳下身亡,警方从她口袋里找到了5页的遗书,女生在遗书中说自己压力过大……这些学生自杀的事件让人怵目惊心。难过之余,我们不禁要问,社会怎么了,教育怎么了,是谁给了学生那么多的压力?
曾几何时,校园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老师可亲的教诲,同学真诚的情谊,留给我们的总是一段段感动的记忆。然后社会发展了,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的考评让校园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模式,让各级学校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成绩。于是,时间紧了,作业多了,书包重了,班级分层次,成绩评比大排名,学习成了你死我活的战场,“唯分数论”给了孩子无限的压力。家长们因为一句“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便置国家不准学校开办补习班的规定精神于不顾,在社会上给孩子报满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直到把孩子整到晕头转向,岂不知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带来更多的却是负面效果。教育的现实状况就是,学生累,家长累,老师累,校长累,本该是阳光快乐的教育事业,却变得病态百出。
中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学博士分析认为,教育主体异化为应试、升学的工具,成为分数的奴隶;教育环境中弥漫的是分数、升学率,而不是道德、做人、生活、智慧;教育主体均以拼体力和时间,牺牲必要休息、娱乐和交往,进行着非正常的竞争,这是教育本质的迷失。因此,在这个利益多元化的时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当其冲。
其实,早在2010年7月29日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就提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要求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倡导学校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加强合作,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开展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但实践中,有多少部门能够认真落实,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