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 坤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这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一首扫墓诗。

扫墓初称“墓祭”,战国时就已有记载。《孟子》云:“东郭蟠间之祭者。”汉代称为“上陵”,且已在寒食节时进行。扫墓归初是“帝王祭其先祖之陵寝”,后民间才仿效,相沿成俗至今。

唐宋时,扫墓已十分盛行,当时称“上墓”、“上冢”、“拜扫”。唐开元二十年,唐玄宗“宣许”寒食节上墓的敇令,提倡清明时节扫墓。《柳宗元寄许京兆君容书》载:“近世礼重拜扫,今已阙者四年矣,每逢寒食,则北向长号,以首顿地。”可见,唐代扫墓之礼仪颇重。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云:“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

扫墓之名始出于清代。《清通礼》:“寒食反霜降节,拜扫塘茔,届期素服诸墓,具酒及芟剪草木之器,周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当时的扫墓,从清明节前一日开始,直到立夏日为止,足有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