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 锐

“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清明祭祀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即将到来,杜牧的诗犹在耳边,许多人踏上清明祭扫的征途,去祭奠失去的亲人。每到这一时节,出行不畅和人满为患便成了困扰城乡交通的热门话题,扫墓或踏青之人大多啧有烦言。等到了陵园公墓,又是烟熏火炙、鞭炮喧天的另一番景象。原本肃穆的墓地,已不复往昔的宁静了。今年清明,我市祭扫情况如何呢?昨日,记者前往我市两大公墓进行了探访。

鲜花、红绸,渐成文明祭祀风尚

是日8时许,记者来到了金山陵园,一路上前往扫墓的车辆骆驿不绝,陵园停车场早已停满了各种车辆。陵园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缓解交通压力,他们共组织了6辆大巴车,专门接送前来扫墓的市民。记者在陵园看到,前来扫墓的市民大多都自带了各种水果、点心,几乎每座墓碑上都有亲人们放上的绢花。市民李先生诉记者,以往清明祭奠过世的亲人时,他和家人都要在墓碑前烧纸。今年他打算买束鲜花,摆些水果和点心。等祭奠完毕后,这些东西还可以再带回家,既环保又不浪费。

在贤山公墓一卖鲜花的摊位上,摊主韩先生告诉记者,他早上6时就来了。记者发现,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鲜花档次要高一些,除了白菊、黄菊热销外,还有白玫瑰和百合,也很受市民的欢迎。前来买花的人中,多以中年人居多。花的价位在20元到120元不等,但50元左右的花束最好卖。韩先生告诉记者,从6时到现在10时,他已经卖了1000多元的鲜花。

用鲜花寄托哀思,环保低碳,又不失典雅庄重。刘先生一家也挑选了3束鲜花献给父母,他说:“献花既能寄托哀思,又很环保,今年以献花为主,香烛、纸钱也只是象征性地少烧一些。”当记者问前来买花的钱女士,她为什么会选择鲜花祭奠时,她说:“不管以什么形式,只要心到就行。买一些素雅或是逝者生前喜爱的鲜花,敬献在墓前,既文明又节俭。”

冥品也有一定市场

9时20许,记者赶到贤山公墓。由于这里没有停车场,许多前来扫墓的市民都把车停在了马路的两边,显得比较拥堵。交警部门一大早就增派了几名交警在此维持交通秩序。所有扫墓车辆一律停在山下,市民们需步行一段路。记者看到沿途摆满了售卖祭祀品的小摊。在一些摊位上,记者还发现了一些纸制的小洋楼、麻将、电脑、衣服等祭祀冥品,来这些摊位购买冥品的仍大有人在。

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冥币及祭祀品虽然有封建迷信色彩,但这些也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东西。买一点送给先人,也是后人的一点心意。

倡导绿色殡葬,提倡文明祭祀

在贤山公墓大门两侧,两条印有“以鲜花、绢花、红绸带等文明祭祀方式代替烧纸、烧香、放鞭炮”“倡导绿色殡葬、提倡文明祭祀、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横幅,格外醒目,远远望去整个公墓仿佛成了花的海洋。

市民政局社会事物科陈元江告诉记者,据全市8个祭扫点初步预测,今年清明节接待祭扫群众260余万人,各种机动车辆38万辆。他说,倡导绿色殡葬,提倡文明祭祀,虽然已经提了几年,但由于人们心目中仍然有“怀旧”情结,所以,过去人们常用的烧纸、燃放鞭炮等现象,依然不能杜绝。所以,为了预防因燃放鞭炮而引起的火灾,我们在每排墓道上准备了10个到20个焚烧桶,另设有大焚烧炉300多个。

清明祭祀先人,更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现代人认为清明节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所以,清明前后人们不辞劳苦地去祭祖和扫墓。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比我们更会过清明,虽然他们也祭祀先人,但他们在纪念逝者的同时,更愿意去憧憬未来,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古人把清明节过得有滋有味。”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姚教授如是说。

姚教授说,事实上,踏青,也是古人过清明节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欧阳修在《踏青词》里就这样描写“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按照《礼记》的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在古代原本男女授受不亲,可唯独在清明期间,单身男女在踏青的时候成就了一段罗曼蒂克的爱情。

“放风筝,也是古人在清明节的传统娱乐项目。清明节前后,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间放风筝时会在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称为‘神灯’。古人放风筝有讲究,为的是放走晦气,消灾解难。古人会把自己害怕的各种灾祸疾病都写在风筝上面,然后等到风筝升到空中,立刻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而逝,这样晦气也被带走了,这就是古人清明节的‘断鸢去晦’。”

清明插柳,也是清明节一大风俗。古人就有“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翘。”的民谣。姚教授告诉记者,民谚中还有这样的话:“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柳枝有灵性,在古人的心目中有避邪作用,清明亦是鬼节,古人借柳枝避邪驱鬼,年年插柳,祈望福降千家。

“清明节并不全然是悲伤的节日,它还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其中既有追思又有追远,对后辈更有生命认知的教益。因此,它需要清净,所谓心香一瓣。绿色清明,文明祭扫,也许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对于清明节的期待。在这个万物复苏的清明,我们不但要祭祀故去的亲人,也不妨学学古人,过一个本色的清明。”姚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