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 坤

古时出殡,灵柩前面有用一根绳索围成的圈子,书上称为“绋”。至亲好友们手扶绳子,有的号泣,有的悲呼,有的唱“挽歌”。《晋书·礼志》中说:“汉魏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挽歌。”

挽歌因何而起众说纷纭。《庄子》:“绋柩所生,必于斥苦。”说挽歌产生于抬灵柩的人为整齐步调、均匀力气而发出的喊声。《晋书·礼志》载:“新礼以为出于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这是说挽歌起源于劳动号子。《通典》:“田橫死,吏不敢哭,但随柩叙哀,后代相承以为挽歌。”

在古代,不同的等级只能唱不同的挽歌。汉武帝曾命李延年作两首挽歌。《薤露》送王公贵人:“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蒿里》送士大夫庶人:“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怕亦何相催迫,人命不得少踟蹰。”

挽歌一般由死者的亲友所制所唱。但古代也有生者写下挽歌嘱亲友在他死后歌唱。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在临终前的三个月就写了三首挽歌,命亲友在其出殡时歌唱。挽歌之一写道:“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焦蛲;马为仰天呜,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关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者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也有不少文人雅士,自作挽歌,故意表示出一种对死的彻悟、达观,专门做给人看。

在古代,出于礼节、情感等原因,丧家主人还请人上门帮助唱挽歌。唐人李匡义《集暇日》说:“丧筵伎婢,唱悲切声,助主人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