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加快发展必须发挥优势,这是一个地方协调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在今年的市委经济工作会上,市委书记郭瑞民明确指出“生态优势”是信阳加快发展的自然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在探索新型工业化路子上,我们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实现协调发展,就能不断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协调发展需要科学认知。有人认为要保护好信阳的生态,就不应该发展工业,而应该发展农业和旅游业。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辩证地看,我市发展工业走的是新型工业化路子,可以有效地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特别是建设产业集聚区,工业项目集中布局,污染集中在“点”上,加上集中处置,即使有少量污染排放,也不至于影响整体环境。因此说,我市突出发展工业的同时,发挥生态优势,是协调发展的有效保证。
众所周知,发展作为系统的演化过程,某系统或要素的发展,可能以其他系统或要素的破坏甚至毁灭为代价。而协调发展则强调两种或两种以上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保持理想状态。针对信阳加快发展来说,发挥生态优势有利于加快工业发展,符合中原经济区“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路子”的具体要求,应该坚持不懈,认真做好。
生态是信阳的明显优势:由于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四季分明,气候温暖湿润,全市水域面积23.6万公顷,占河南总水量的22%,是最大的生态特色;已探明各类矿产49种,特别是上天梯非金属矿总储量7.3亿吨,为亚洲第一大非金属矿;全市共有动物2031种,植物物种仅高等植物就有2000多种,被誉为“过渡地带基因库”;特别是城市生态环境优良,连续多年城市空气质量优良标准天数都在346天,空气质量排名全省第一。
应当明白,协调发展不是单一的发展,而是一种多元发展,在“协调发展”中,“发展”是关系运动的指向,而“协调”则是对这种指向行为的有益约束和规定,强调的是整体性、系统性和内在性的发展聚合,不是单向系统或要素的“增长”,而是多系统或要素在“协调”的约束和规定下的综合全面发展。可见,发挥生态优势,是实现协调发展的重要元素和前提条件。
坚持“生态立市”,保证产业布局协调。我市地处淮河上游,担负着淮河生态安全的重任,按照国务院淮河流域污染防治条例,在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上,以产业集聚区为抓手,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产业,严格限制涉水工业项目和传统工业项目在信阳的发展,使信阳的生态不受到破坏。在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的基础上,以“构建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和“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为抓手,让绿山青山为金山银山增值。
坚持统筹发展,保持发展速度协调。全市各级各部门相互联动,统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污染减排和生态建设,把生态创建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生产建设的重要抓手。我们要大力发展新型工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入驻产业集聚区;在严格环境准入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同时,因地制宜整治城乡环境,大力削减淮河及在各级支流的污染负荷,使环境质量稳步改善,提升放大生态优势。
坚持整体联动,促进区域长期协调。应当明白,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能够更好地“反哺”生态环境。因此,在推动信阳产业集聚区全面转型升级的同时,认真坚持好市县、乡(镇)、村联动生态创建的有效机制;按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信阳市政府的政府间合作,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前提下推动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使中心城区集中饮用水源地污染走上法制化轨道,保障水质长期性安全。
辩证看,务实干。今年是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的起步之年,在坚持“两不三新”三化协调发展的进程中,只要我们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就抢占了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为产业的集聚效应提供了前提条件,信阳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就能更加协调、更加和谐、更加高效,信阳的工业就会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