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李诚老人正进行每天必做的活——看报剪报。
图为李诚编印的各类学习书籍。

□本报记者 方慧玲 文/图

在举国上下高度关注全国“两会”之际,一套由剪报资料编印而成的党的十八大专辑在我市离退休老干部中广为传阅。专辑涵盖了党的十八大开幕前、会期中、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百天及信阳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情况等方方面面内容。“综合性强、政治性强、时效性强、针对性强,且结合信阳实际,很有价值。这在新华书店都买不到!”看过的人都这么说。

该专辑分上、下两册,由566张A4纸复印后装订而成,重5斤多。“这简直是个系统工程,出自一位88岁的老人之手,难以想像!”信阳日报社原副总编王茂松向记者推荐这套沉甸甸的资料时,由衷地连称编者李诚为“报痴”。

称李诚“报痴”一点也不夸张,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李诚剪报已有20多年,像十八大专辑这样的资料选编是他自费编印《学以增智 行以为范》中的第七部,其他更有养生保健、种花植草之类。

昨日上午,记者几经周折,终于联系上李诚老人,走进了他位于市供销社家属院那简朴的家。

看报剪报已成生活习惯

李诚的书房不大,老式桌椅柜床占去了绝大部分,供他午休的单人床上铺着陈旧的床单。枕边、案头全是各类书籍和报刊。记者到来时,他正忙着剪贴当天报纸上的重大新闻。桌面上,一篇《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京闭幕》的文章刚刚粘好,文中多处画着一条条笔直的红线,顶端是《信阳日报》报眉、日期等。李诚告诉记者,剪报是他离休后几乎每天必做的活儿,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书房就是他的乐园。说着,他从床头取出一个手提袋,抽出9个用广告彩页糊成的大纸袋。袋面中间方方正正地贴着一张白纸,上面用红字醒目地标注着编号、内容,里面对应地装着一叠叠剪报。他说,这是一套系统的全国“两会”资料,最近就要复印成书了。“前两天散步时碰到几个老伙计,他们都看了‘十八大’专辑,还问我要全国‘两会’资料全集呢。”李诚言语间透着自豪。

书桌上一个用稿纸裁成的小本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本子上工整地记录着国家和信阳每天发生的重要新闻,以及家庭生活小事。李老说,那是他的日记本,写日记是为了记录生活、记录历史。提及那套《学以增智 行以为范》的资料选编,他转身从书柜里搬出了一摞厚厚的“大部图”,从卷一到卷七,内容涵盖了20年来对信阳及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产生重要影响的重大新闻。记者翻阅时,发现所选内容大多是从《信阳日报》上剪辑的。“我是信阳人,热爱信阳,当然要了解信阳、宣传信阳。《信阳日报》上不仅有中央政策、省委部署,还有身边人身边事及每天都在发生的巨大变化,所以我看的最多最仔细的当然就是《信阳日报》。”面对记者的疑惑,李诚笑着解释道。

入党曾是他的人生理想

李诚出生于光山县仙居乡一农村,1947年毕业于河南省百泉高级师范学校,当过家乡小学教员,继而在原潢川地委、信阳专署等处工作。期间的多次政治运动中,他三次被下放到农村“劳动锻炼”。在20年的“下放”生涯中,他虽尝遍人间百味,却始终坚持理想信念,入党和吃饱饭等,是他当时梦寐以求的愿望。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有关政策得到落实,李诚被安排到原信阳地区供销社工作。1981年,56岁的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梦想终于实现。入党后,为追回逝去的青春,他不顾“下放”期间落下的病痛,忘我地为党工作,直到65岁离休时,当年奋笔写下的“人活七十古来稀,我愿铺路作人梯。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四句话,才从他办公桌玻璃板下悄悄撤出。

共产党员要永葆先进性

离休前,李诚是原信阳地区供销社资历最老的秘书,在办公室坐摊,扫地、收发、打开水、上传下达,接待来信来访……什么活都干,不计得失、任劳任怨,几十年如一日。在机关,他几乎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模范党员;在信访战线,多次受到省委、地区表彰。离休后,忙惯了的他一开始并不适应突然闲下来的生活,有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失落感。经历过短暂的煎熬之后,他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帮助管理老干部活动室。闲暇之余,一向好学的他开始潜心读书。通过读书看报,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共产党员离休只是离开了工作岗位,并不意味着不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了;共产党员在思想上永远不能退休,要永远保持先进性。

那怎样保持先进性呢?他认为持续学习是与时俱进的最好方法。为此,他开始自费订阅多种报纸。看到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经济社会发展、模范人物事迹及养生保健等方面的内容,他都认真阅读,并剪下来归类整理、装订成册。久而久之,读报、剪报、整理资料、复印汇编印书,成为他离休后生活的一部分。

剪报书籍很受欢迎

李诚并不独享这些精神财富,他总是将报刊资料汇编成书后赠送给老同志们学习、交流,最多时一次印制了500本。党的十七大召开时,他剪报制作十七大专辑的做法还得到了市委主要领导的高度称赞。

“李老印制的剪报书籍很受欢迎,每次出了‘新书’,老同志们都争相传阅,有的还去登门讨要。”市供销社老干部科负责人对他的剪报书印象深刻。“在以李诚为代表的一批学习型老人的带动下,全市老干部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蔚然成风。”市老干部局局长姜斌说。

李诚夫妇共育一子四女,现是四世同堂的幸福大家庭,他和老伴身体康健,儿孙安居乐业,家庭24口人中有10名党员,14人是大学文化,孙辈中3个留学国外。李老的剪报书籍,有的还被孙子外孙们带到北京、带到国外。

李诚的最大开销就是订报、印书,每次“出书”都得两三千元钱,这20年来到底为此花了多少钱,他早已记不清了。采访中,他常说:“我老了,留钱干啥?再说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做点有意义的事,也不枉做一回共产党员。”谈及今后的生活,李诚说他还将继续读报、剪报,为信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尽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