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海燕

像天下所有母亲一样,今年春节朱继连过得特别开心。作为一个“特殊家庭”的家长,八年来,从小拉扯到大的四个孩子相继成人成才:两个是技校毕业生,一个是在校大学生,一个是在校高中生。过年那天,远在千里之外温州婆婆家的大女儿打电话拜年,由于是第一次离开家过春节,又刚生了双胞胎男孩,有说不完的话。她对朱继连说:“在我的生活中,我没有觉得自己是没有父母的孩子,我这一生就认定你是我最好的妈妈。”

朱继连今年54岁,是平桥区甘岸办事处孔庄村村民。因为她高中毕业又长期担任过民办教师,从2005年5月开始,朱继连被办事处选任为孔庄村“阳光妈妈”,抚养4名艾滋病家庭致孤儿童。在当时人们对艾滋病了解不多、避之不及的环境下,面对家人的埋怨、亲友的不解、邻居的猜度,朱继连丝毫没有动摇,义无反顾地担当起照顾“阳光家庭”的重任。

“我就是他们的妈妈,就是这个‘阳光家庭’的家长,就是他们的依靠,让孩子真的觉得他们不是孤儿,有父母,有人爱。”朱继连对这些孩子视同己出,数年如一日含辛茹苦培养,给了他们新的家庭、新的温暖,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母爱长歌。朱继连亲切地称呼四个孩子为大儿子、二儿子、大女儿、小女儿。

对孩子们,朱继连说:“我不仅要照顾好他们的生活,而且要把他们培养成高尚品质的孩子!”大女儿袁某某自父母因病去世后,和年迈的爷爷一块生活,学习成绩不好,小学四年级便辍学在家。入住“阳光家庭”后,朱继连重新把她送进学校,鼓励她说,不会的慢慢学,数学学不会的,就学语文,学认字,学写日记、写小作文。在她的鼓励下,袁某某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最后从技校毕业,有了一技之长。

每次孩子们上学回家,朱继连在忙完家务后,都要对孩子们的学习进行辅导,常常还把当教师的丈夫拉来给孩子们辅导。久而久之,孩子们亲切地称呼起朱继连的丈夫为“阳光爸爸”。大儿子沈某学习成绩优秀,朱继连一心要把他培养成才。在沈某从初中到高中毕业期间,每次入校、放假回家都是她亲自接送,以至于老师和同学们都认为朱继连是沈某的亲生母亲。

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性格差异很大,他们普遍有种另类感和自卑感。朱继连不仅悉心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还在思想上对孩子们进行帮教。大儿子沈某刚进“阳光家庭”时,身体瘦弱,少言寡语,性格内向。朱继连经常和他谈心,和老师联系让老师帮助做他的思想工作,使得沈某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11年,沈某第一次高考落榜后,情绪极其低落,向朱继连表示不再复读,要出去打工。朱继连听后心如刀割,她含着泪对沈某说:“我是你的母亲,望子成龙是我的愿望,爸爸是教师,有工资,咱有钱供你上学,你去复读一年,一定能考上!”晚上,朱继连又和丈夫一起和沈某谈理想、谈人生、谈社会的发展……最后,终于做通沈某的思想工作。2012年,沈某以优异的成绩被一本院校东北大学录取。得知沈某考上大学的消息,民政部部长李立国亲自批示表达关爱,区委书记王继军带领区民政局、甘岸办事处等有关部门人员来到孔庄“阳光家庭”,为沈某送去1万元现金进行慰问祝贺。

涓涓无私的母爱浇灌着生命的花朵,在“阳光妈妈”朱继连精心照料下,孔庄“阳光家庭”收养的4名孤儿都已长大成人、身体健康、性格乐观。当朱继连的爱心赢得家人理解、社会各界赞誉时,她说:“这些孩子失去亲生父母是不幸的,但能得以幸福健康地成长,这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各级领导的关心,我个人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