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勇
四年前,我像一颗蒲公英种子被吹落在息州大地。行走在还未整修的街道上,雨水将我的心淋得湿漉漉的。可没想到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初无奈的选择逐渐演变成千丝万缕的眷恋。
每次外出,玩不几天,就有一种不如归去的冲动。息州的一隅有着家的味道,它像一位母亲在举目遥望在外的游子。每当车行到淮河桥时,“开放的息县欢迎你”字幅跃入视线,一股亲切的气息铺面而来,那是家的味道。
为什么我的心头常有留恋?是因为我对这土地有太多的不舍。
这里有我的事业。一支粉笔,两点之间,三尺讲台,留下的是简单而平凡的四年。学生那一双双对知识渴盼的眼睛,“鲤鱼跳龙门”的梦想,让我感到肩头的沉重。这里不光有76个学生,还有76个学生的未来,76个家庭的希望!与学生相处的日子里,我感受到更多的是他们成长的快乐、进步的喜悦。那一声声“老师好”、那一条条问候的短信,都会将我的眼角润得潮潮的。我也曾年少轻狂,志在四方,可是在这一刻,我决心做一位守望者,守望着每一只雏鹰的未来;我甘心做一名摆渡者,将每一个等待渡河的学子送上梦想的彼岸。在长久的守望中,在往复的摆渡中我亦如一位耕者于秋天收获一镰金黄。
这里有我的挚友。息县人热乎,三言两语就将两颗陌生的心拉得很近、很近。虽然初来乍到,但是没几日,陌生与孤独就消失殆尽。这让我一个外地人无端生出一种我本来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错觉。闲暇之时,拉上几位挚友,往大排档里一钻,点上几个小菜,话题一开,就是一道惹人的风景。即使什么也不做,只是街头漫步,只是并车徐行,都是一段动人的回忆。在这段人生的旅途中,我不断地拾捡、撷取,记忆的背篓装满了温馨的片段。失意时的抚慰、得意时的祝贺、放纵时的警示、放不开时的鼓励,都让我感到异地的温暖。同时也让我记住了养育他们的那片土地:长陵、小茴、八里岔、曹黄林……
这里有我的至爱。徐志摩曾说:“吾会寻觅吾生命灵魂唯一之所系,得之,我之幸也;不得,我之命也。”我对此感触不已。四年的坚守,四年的煎熬,终于盼来了我的幸福。虽然其中的波折与阻挠超出了想象,可这非但没有令我泄气,却让我更加珍惜我们共同的未来。俗话说“好事多磨难”,而我也相信多磨之事是好事。在保卫爱情的过程中,我也在艰难曲折中咀嚼出幸福的甜蜜:听淮桥的浪漫,五一水库的宁静,桃花苑的绚烂……这些都见证着我们爱的足迹。
站在息夫人像前,我瞻仰着美人的芳华。岁月如尘,而伊人依旧。往事如流水,可是为什么你还选择于此伫立千年?难道你也在守候着什么吗?如果是这样,就让我也守候在这里,伴你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