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然
“抢救地方文化遗产,刻不容缓!”(见《信阳日报》2月26日民生新闻)对于读者来信的这个题目,笔者是既感到吃惊,又感到陌生。吃惊的是为何到了“刻不容缓”的抢救地步?以前我们在抢救上做了多少,成效如何?陌生的是我市的传统文化遗产到底有多少、有哪些?笔者知之甚少。
从书本和网上知道,信阳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曾哺育了众多历史名人:一代名相孙叔敖、开漳圣王陈元光、治闽功臣王审知、大史学家司马光、中原硕儒马祖常、文坛领袖何景明……孔子周游列国的终点、子路问津处在信阳,司马光砸缸、亡羊补牢的故事也发生在信阳;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播出的《东方红》乐曲,就是从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战国编钟演奏的……还有后来的红色文化。在豫风楚韵中,信阳在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和民俗文化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即使是这种粗略的了解,也让笔者顿生荣耀之感。既然有如此辉煌的传统文化,很好地加以保护和发扬,自然是当地政府的应有职责,也是建立文化大市、强市和文化经济的应有之义。
对此,笔者从文化部门了解到,近年来,我市以旅游立市为主线,以文化强市为核心,在发掘、保护和创新发展传统文化上下了大力气,在文化建设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且不说浉河两岸以新八景为主线的绿色文化带,以及羊山新区的博物馆和红军广场的革命历史博物馆等,早在1984年,市里就邀约河南电视台以信阳民歌为主体拍摄了音乐专题片《歌乡行》(上、下集),同年11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又在该台国际联播节目中再次播放。1989年,河南电视台又以信阳民间歌舞为内容拍摄了电视艺术片《情满大别山》,并在中央台多次播出。还有2012年在中国文化传媒网上举办的“欢乐中原”之信阳民俗文化皮影戏等。尤其是将地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的“时空之旅”大型影像节目,更是将我市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是,笔者以一个80后的切身体验认为,这还远远不够。如是说,正如读者在来信中建议的那样,我们在注重开发主流传统文化的同时,要更加从大众的角度,多保护性发掘那些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性民俗文化,“让健康的乡土文化占领农民的思想阵地”。通过这种形式,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民俗文化融合,在民众中生根、开花、结果,并扎扎实实地在一代又一代中传承下去。惟其如此,我们青年一代,才能知古而惜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