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栗 萍

2月18日,农历正月初九,记者走基层采访来到浉河区东双河镇王店村。刚到村口,就见一户人家院内停着几辆摩托车,想必是来了拜年的客人,便走了过去。屋主人熊刚听说记者来采访,热情地把记者让到屋内。

一进屋,便感觉热烘烘的,记者奇怪地问:“怎么这么暖和?”熊刚指着屋内一个安装有长长铁皮管道的炉子对记者说:“这是我家新装的暖气,实用又方便,比空调制热效果还好!”记者走近炉子,仔细观察,发现炉子比我们小时用的煤炉大一些,上面盖有一个圆形铁板,炉身侧面有一个炉门,用小铁片拦着。熊刚说,这种炉子现在豫南农村很流行,很像过去的煤炉,但烧的是干柴,不仅能取暖,把炉门打开后还能炒菜、烧水。过去天冷时,农村家家户户烧干柴取暖,越烤越冷,而且灰烬落得满屋都是,有时烟熏得睁不开眼。用了这种炉子后,灰烬留在炉内,热气顺着管道散发,烟气也随着排出室外,既暖和又卫生。他指着整洁的室内对记者说:“这不比城里差吧。现在农村人收入高了,解决了温饱后,也开始讲究生活质量了,今年村里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这种炉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火锅、聊天,感觉很舒心。有时外面下大雪,坐在屋内暖和得还出汗呢。”

熊刚在郑州上大学的女儿告诉记者,她们学校每到冬季都放暖气,想着回家过年肯定要挨冻了,没想到今年过年家里装了这种“土”暖气,和在学校时一样暖和。

熊刚农忙时在家采制茶叶,农闲时到市内建筑工地干焊接的技术活儿,每天能挣200元钱。儿子在市内一餐馆做帮厨,一月也有三四千元的收入,日子过得就像他说的“美着呢”。临别时,熊刚的妻子抓了一大把糖果,非要塞到记者手里。熊刚在一旁笑呵呵地说:“记者同志,拿着吧,吃了这糖,咱们今年的日子会更加甜甜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