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明山
三国时期蜀国的宰相诸葛孔明多才多艺,他根据热气升腾的原理,发明制作了一种灯笼。这灯笼装填一定的燃料点燃后,可缓缓升空,按预测的风向越山跨水,传递军事信息,为战争服务。
这种能在空中飘飞的灯笼,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被命名为孔明灯。后来放飞孔明灯逐渐演变为新春佳节的娱乐活动。这种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基本是少年群体,成年人往往只是制作与放飞孔明灯的指导员与观察员。
记得年少时,我往往在新春时节与三五个小伙伴相约,共同制作孔明灯。大家分工合作,有的出钱买纸张,有的用熟芋子捣烂后调制糨糊,有的找带篾青的竹片削成竹线条扎制孔明灯圈,有的则从家中找来细铁丝,与竹灯圈十字交叉相连,再在交叉点扎上一个小圆圈,并于中心点竖起一根长约二十公分的铁丝,以安装燃料。为烘托节日的喜庆氛围,纸张要买大红纸。在用糨糊粘连前,先得将纸张的一端两侧裁剪好,形成下方上尖状,让糊好的灯笼下大上小便于升空。在糊制灯笼时,连接部位应严丝合缝,来不得半点马虎,如有空隙,便会漏气,难以升空。制作完成后,应晾干糨糊,以免裂开。待灯笼干燥后,便可装填燃料了。最好的燃料莫过于用旧棉花沾煤油,然后将棉絮均匀地撕开,串在预制的铁芯上。还有用松明作燃料的,松明劈成约三四寸长,两厘米厚,将其一端破开一个口子,按正反交叉的方法插入铁芯中。还有种竹甘蔗的地方,用榨糖后的蔗篙作为燃料。无论何种燃料,均不宜装太多,因为装多了增加灯笼的重量,空间容量小的,可能升空不高,便会往下沉。空间容量大的,又可能飞得既高又远,难以回收。
接下来便是将孔明灯放飞了。择一晴好天,拣平坦空旷的场所,大家便兴致勃勃地蹲在孔明灯周围,点着燃料后,便众手压住竹圈,不让风吹动。两个人面对面站立,双手拉住灯笼的几个上角,让它在火气未旺时保持垂直不凹陷,以免被火烧坏,功亏一篑。燃烧不一会,当看到灯笼慢慢鼓起,跃跃欲试,急于升空时,我便大喝一声“放!”同伴们立马“嗬!”的一声回应,同时顺势将灯笼提升,目睹它慢慢升空。这时,远近围观者的欢呼声,喝彩声响成一片,热闹非凡,就像当今在电视上看到祖国的卫星发射成功那样惊叹不已!我和伙伴们心里也充满了成就感、自豪感!
孔明灯是可回收的,回收的次数越多,表明它的制作工艺越好。每当我们放孔明灯时,会根据风向,派几个人到下风处预先等候,与升空后的孔明灯赛跑。孔明灯熄火后,会由竖着飞变成横着飞,像一个枕头那样慢慢地降落到地面上,这时便可捡回了。但捡起容易提回难。如不得法,提着竹圈就走的话,往往风会灌进灯笼内,容易涨破。所以得先将中间的铁芯放倒下压,再把灯笼纸的顶部轻轻地往下推,推至竹圈的底部,然后用竹圈把灯笼纸一夹,用手抓住竹圈的对称位置,便可轻松地提回家了。捡孔明灯时也有许多无奈,如灯笼落在树枝上被戳破了,只能捡回一个灯圈。有时灯笼落在邻村村民的屋顶上,老辈传说会对房东不吉利,我们只能静悄悄地空手而回。有时灯笼落地后被当地人捷足先登,白捡去了,碍于新年头,免得争吵,只好悻悻离去……为了能继续放孔明灯玩耍,我们只好重打锣鼓另开张,再制作一个。
孔明灯又叫“夜油子”,因为晚上也可以放。白天一般放至正月初五,初六后便要跟着大人做事了。而晚上呢,从年三十起可放至正月十五。家乡十里八村的小青年们会相互效仿,争相放飞“夜油子”。人们站到屋背山冈上一看,先后升空的或明或暗的孔明灯,就像新增添的点点金星,点缀着美丽的夜空,把新春佳节装点得更加绚丽多彩,给人们带来新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