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专题组
以“红廉文化”和“茶廉文化”为主线的“清风大别山”廉政教育品牌,目前已在我市形成,并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被《中国纪检监察报》宣传推广。这是我市纪检监察部门近年来在创新廉政文化建设中探索出的一条成功之路。
“红廉”一脉
信阳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大别山革命时期的“人、事、物”,为信阳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成为维系信阳特色廉政文化根之所系、脉之所维。信阳立足本地红色廉政文化,挖掘提炼红色廉政精神,实施了以基地建设、文化建设、资源建设等为重点的“红廉同脉”的文化体系建设。
在基地建设上,全市投资2000多万元,先后在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罗山县何家冲红色展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商城县金刚台红军洞群、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红四方面军旧址、许世友将军墓、郑维山将军石等红色景点挖掘出廉政文化内容,设置了廉政文化书屋、廉政事迹展馆、重温入党誓词大厅等教育场所,融廉政文化于红色教育之中,建成了4个省级廉政教育基地、3个市级廉政教育基地。
在文化建设上,我市编写了《鄂豫皖反腐倡廉建设史》(内容被收入中纪委编撰的《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建设史》);创作拍摄了《八月桂花遍地开》、《杜鹃花飞》等红色影片;编印了《廉吏孙叔敖》、《红色的土地 英雄的人民》等廉政丛书,丰富了廉政文化教材。在革命老区新县、商城等打造“廉政文化一条街”、“廉政文化墙”等载体,树立了600多块红色廉政公益广告牌。同时广泛开展红色廉政文化活动,“看‘红片’、唱‘红歌’、读‘红典’”,“吃红军饭、走红军路、穿红军衣”,重温入党誓词等红色体验活动,成为党员干部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
在资源建设上,我市深入挖掘运用古代、近代及现代丰富的廉政文化元素,整合信阳军地廉政文化资源,出台军地共廉“8+1”方案,重点打造“大别山红廉文化苑”,融“红廉”、“警廉”、“茶廉”、“展廉”、“讲廉”和“悟廉”为一体的廉政文化展馆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一个崭新的红色廉政教育平台初步成型。
我市“红廉同脉”文化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使红色廉政文化春风化雨,无声地融入、渗透到广大干部群众心灵。每年,全国有8多万名党员干部、100多万名普通群众来信阳参观学习,使广大游客在旅游观光的同时,身临其境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茶廉”一味
我市将信阳人爱茶品茶习性于茶的“俭、洁、清、醒”之德巧妙融合,成功搭建了别具特色的“茶廉”文化平台。
在路边,我市设立了大量“茶廉”文化公益广告。一进信阳,“山水信阳,清廉茶都”便跃入眼帘,茶风廉韵,扑面而来。在机关,我市打造“品茗斋”,营建了“在一杯清茶中开展廉政谈话教育”的温馨场所。(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