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张宗功)为帮助“双薄弱村”改善贫穷落后面貌,近年来,新县31名第一书记在工作中扮演三种角色,抓住工作重点,发挥优势资源,深挖发展潜力,助推试验区建设取得实效。

一是当好调研者。思路决定出路。为制定符合选派村发展实际的试验区建设思路,该县第一书记在走访中听民声,在调研中寻优势,在总结中定思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会议研讨、邮寄信函等形式,累计征求退休村干部、党员群众、成功人士关于试验区建设意见建议1783条,科学制定《第一书记三年任职发展规划》31份,奠定了选派村科学发展基础。

二是当好决策者。试验区建设的关键在于科学决策。为确保决策符合村情民意,该县第一书记在安排选派村全局工作时,不搞“一言堂”,而是把“4+2”工作法作为解决村级事务的主导方法,同时,增加事前征询意见、事后效果测评环节,体现了决策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两年多来,选派村累计运用“4+2”工作法解决低保、宅基地审批等村级事务230多项,群众满意率95%以上。

三是当好参与者。为激发党员群众投身试验区建设的热情,该县第一书记在指导党员群众工作的同时,以身作则,积极参与试验区建设,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千斤乡抱耳村第一书记易桢梧投资2万元,与群众合伙种植甘蔗20亩,年产值10多万元。截至目前,在第一书记的指导和带动下,31个选派村共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46个,有541户群众走上了发展种植、养殖等现代农业的道路,人均收入较两年前增长123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