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面对今年全市的经济工作总目标,如何做到真正从实际出发,选准路子、抓住重点,推动信阳实实在在的发展?这,既关乎我市勇当中原经济区建设前锋的起步态势,更关乎魅力信阳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趋势,需要我们想明白、做明白。

对此,市委书记郭瑞民在日前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将产业集聚区作为“主要抓手”。因为产业集聚区不仅是新型工业化的平台,而且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平台。近年来,全市的产业集聚区已经发展到15个,各具特色,效益明显。实践证明,产业集聚区能够扩大经济总量、提供就业岗位、增加财政收入、保护环境资源、带动全局发展。由此可见,抓住了产业集聚区建设,就抓住了影响信阳“三化”协调发展的工业弱项,能够为全面提升魅力信阳建设水平增添后劲、创造优势。

应该明白,“抓手”的原文是指人手可以把持的部位,只要把手“抓”在上面,人便有了依托、有了凭借,如果没有“抓手”,某些活动和工作就无法开展。信阳发展同样如此。按照《中原经济区规划》,我市提出了“一市一区两枢纽一基地”的五年发展目标。但是,仍然存在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高,加快发展的动力有待加强等现实问题,如果没有产业集聚区作为“抓手”,就难以快速扩大经济总量,就会减少就业岗位和财政收入,就难以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比赛优劣看成绩,成绩好坏看队员。中原经济区既是大舞台,也是大赛场,信阳是参赛队员中的一支劲旅。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要实现勇当中原经济区前锋的目标,就需要握好“抓手”,积极作为,强化产业集聚,打造发展平台,用实实在在的业绩推动信阳持续求进、加快发展、不断上位。

强化产业集聚,着力在发展平台转型。就是要按照“四集一转”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层次,努力实现“两提两扩两优”目标。突出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着力提高产业集聚项目、工业项目和龙头型项目占全市固定资产的比重,加快企业集聚、产业集群速度,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水平。同时,进一步优化配置,优化机制,让硬环境与软环境形成合力,持续增强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后劲。

强化产业集聚,重点在发展平台升级。按照全市产业集聚区的功能区划和不同特色,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发展高端、终端和高附加值产品为重点,以承接产业转移为途径,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现代家居等高端制造和新型建材、绿色食品三大战略支撑产业,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以精深加工、技术改造为重点,(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