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宗祧
萧何是传统观念上的历史名相,留下了“月下追韩信”、“萧规曹随”等成语故事。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又使人看到了他复杂的一面。可以这样说,萧何的功绩是巨大的,但他的心灵是丑陋的。
关键时刻的缩头乌龟。
秦二世元年(前209)秋天,为了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沛县(今属江苏)县城里的老百姓起来杀掉了县长,打开城门迎接逃亡在外的刘邦一行人众,并开会商议如何举义旗、成大事。大家要刘邦出头,可刘邦担心自己没文化、能力小,希望大家推选出能胜任的人。于是就有人提议时为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的萧何当领头羊。但萧何连连摆手,言道:“不敢当啊,我乃一介书生,如果起义失败,不仅自己活不成,还要连累亲人眷属。还是另选贤能吧。”一看萧主任是个没种的,大家只好又推举司法局曹参局长。可曹参更是吓得尿裤子。刘邦瞪了他们两个一眼:啥成色,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东西!但他还是努力按捺住冲动,清了清嗓子说:“萧主任,曹局长,你们可是全县有名气的知识分子呀,知书达理,对天下形势把握得准,关键时候,不要让全县父老失望啊!”其他群众也表达了同样的心情。可是萧何、曹参耷拉的头越来越低,差不多夹到了裤裆里。眼看被逼得没有了退路,萧何强打精神站起来说:“刘邦,刘亭长……我和老曹真不是那块料,你就领着大家干吧,其实,你就中!”你看,就这怂样,关键时刻掉链子,当缩头乌龟,真让人失望!
用人之际的举贤伯乐。
韩信原是项羽的部下,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于是弃项投刘。在刘邦手下,韩信依然被边缘化。后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受到萧何赏识。汉高帝二年(前207)夏,刘邦离开关中往南郑途中,韩信思量自己难以受到刘邦的重用,遂中途逃离。萧何发现后星夜追回,这就是广为流传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此时,刘邦正处于困窘之中,很希望能东山再起,大展宏图,与项羽争夺天下,可是没有白起、王翦那样的将才,一切都无从谈起。用人之际,谁能解刘邦的忧愁?萧何!萧何号准了刘邦的脉搏,就向他推荐韩信。刘邦不愧是气度恢宏之君,不仅采纳了萧何的建议,而且斋戒、设坛场,屈尊拜韩信为大将。从此,刘邦依靠萧何做后勤部长,韩信做大元帅,举兵东向,争夺天下。高帝五年,韩信率30万汉军败项羽于垓下,从此汉有天下。虽然说韩信立下不世之功,但萧何识贤、荐贤功不可没。
为虎作伥的幕后杀手。
汉高帝十年,韩信的一个随从得罪了他,韩信就把这个随从囚禁了起来,并准备把他杀掉。不料这个随从的弟弟到皇后吕雉那里告韩信谋反。当时,汉高祖刘邦带兵讨伐反叛的巨鹿郡守陈豨,不在长安。吕后担心抓捕韩信时会遭遇韩信党羽的顽抗,就找萧何商量对策。于是萧何献上一计,派人通知韩信,诳说使者从边关回来,带回了皇上杀死陈豨的捷报,命群臣进宫庆贺。韩信懵懵懂懂地进了长乐宫,被吕后以“谋反”之罪名诛杀于钟室,并夷其三族。试想,仅仅根据一个举报,既没有调查,也没有审判,就把人杀了,到底是真是假?精通法律的萧何此时昧着良心,助纣为虐,充当走狗,实在令人大跌眼镜。不知此时,当初的伯乐作何设想!如果回头审视一番当初萧何举荐韩信的动机,不能说没有巴结刘邦的意思,但也客观上成就了韩信的才华而已!
自保有术的腐败分子。
刘邦获知韩信被杀的消息后,为了表示对萧何的特别恩典和嘉奖,把萧何的丞相改名为相国,又加封5000户,并命令一名警卫团长率500名士兵保卫萧何的宅院。可以说,萧何是踏着自己同僚的鲜血进一步荣华富贵的。但是,福兮祸所伏。一个名叫召平、曾是秦东陵侯的人看出了嘉奖令背后隐藏的杀机。他对萧何说:“皇帝已经怀疑你了。给你派遣了这么多警卫部队,并非真的要保卫你,而是要看管你,愿你辞让勿受,并把所有的私财支援部队。”萧何接受了召平的建议,刘邦很高兴。
这年秋天,黥布反,刘邦亲自带兵前去平叛。期间,多次派使者询问萧何在做什么。召平又对萧何说:“你很快就要灭族啦。因为你位为相国,功劳第一,已经封到头了。还有,你在关中十余年,影响很大,根深蒂固,而您还是一如既往地、孜孜不倦地关注民生。这让皇上对你实在难以放心,所以才反复打听你的消息,害怕你势倾关中,搅乱天下。你为什么不多买些田地,低息借贷以自损声名,让皇上绷紧的神经松弛下来?”萧何又接受了他的忠告,大搞腐败,刘邦果然很高兴。
刘邦平定黥布归来,被许多百姓拦在路上,上书说相国强行贱买百姓田宅数千万。萧何为什么要听从召平的馊主意?很显然是为了自保。可是,此举赶在了秋冬季节,扰民无异于虎狼,一时间不知道有多少百姓无家可归,冻馁而死,抛尸荒野?但如果萧何捐掉家产,举荐别人担任丞相,把儿子都送到刘邦身边效力,并要求限定他们的职务,自己带着老婆告老还乡,离开关中,无论如何都比主动腐败要好得多。
尽管萧何官职很大,历史贡献也不小,但他的心确实很龌龊、很丑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