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海燕
浉河区董家河镇是信阳毛尖的核心产区和“信阳红”红茶的高端产区,全镇茶园面积13万亩,茶产业已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茶农年人均收入为6000多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元旦过后,记者走进董农河镇石畈村,了解茶农们的新年新期盼。
“这个冬天天气不错,虽然气温低,但是没有下冻雨,茶叶不会冻伤,开了春茶叶长势会很好,估计明年春茶产量和质量都不错。”1月4日上午,记者走进石畈村茶农周道成家时,他正在磨豆腐。“打完春夏两季茶,我每年从秋季开始磨几个月的豆腐来增加收入,比出去打工强。”周道成边干边说。石畈村有村民300多户、1300多人,户均茶园面积10多亩。周道成有30亩茶园,前几年又添了一台炒茶机,每年可炒制干茶1000多斤。“春茶开采就怕找不到炒茶工,找到炒茶工,工钱又太高,我们现在就是愁这个。”周道成告诉记者,前几年一个采茶工最高是一天40元钱工钱,现在工钱长到了80元一天,这还不包括采茶工的“三包”(包吃包住包往返路费)。“平均一亩茶园要两个采茶工,我家就要近20个采茶工,每年一季春茶光是付给采茶工的工钱就不少,成本太高了。”记者了解到,董家河镇茶园有近1/4为上世纪六十年代种植的老式茶园,建园基础较差,茶园多为农户家庭作坊式分散种植经营,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低。近年来,董家河镇党委、镇政府实行茶产业发展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态化,通过改造老茶园,引进优质新品种,实行标准化、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来改变茶产业发展落后的经营模式,降低整体生产成本。
“现在,我们茶农赚不到钱,还没有茶贩挣钱,我们没有大客户,自家炒的茶只能拿到集镇上散买,现在不少安徽、四川的外地茶由于成本低、价格低,以次充好,对我们的冲击太大,茶叶根本卖不上价。”来周道成家买豆腐的茶农彭传国告诉记者,“我们现在很多茶农都不自己炒茶了,只是卖青叶,茶叶价格低,风险太大。”在董家河镇以及我市不少产茶区,由于茶农缺乏信息,难以把握和预测市场,加之粗放式的小作坊经营,信阳毛尖茶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都相对较高,加上市场监管几乎空白,消费者又缺乏鉴别能力,导致部分茶商大量利用湖北、湖南、四川等外地的茶叶青叶,用信阳毛尖茶的工艺,制造和销售假冒的信阳毛尖茶,也有用小山茶冒充大山茶,从中牟取暴利,严重伤害和冲击信阳毛尖茶的信誉和市场,导致信阳毛尖茶的美誉度降低、价格下滑。“我们还是希望工商、质检等职能部门加强对茶叶市场监管、质量检测、标准鉴定,维护茶叶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茶叶销售上的欺诈行为。”石畈村的不少茶农都这样表示。
“这几年,村民种植茶叶都富了,平均每户茶叶一项纯收入都有两三万元,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茶农张登明望着自家10多亩长势良好的茶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希望政府加强对茶农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不要仅限于提供茶籽、茶苗和有限的茶机具补贴,最好能提供最大限度贷款支持,简化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