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炜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子女身边,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缺照料、学习缺辅导、安全缺保障、心理缺依靠,在身心健康、道德品质、人身安全等方面存在着突出问题。留守儿童是社会弱势人群,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是全社会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研究表明,留守儿童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支持,他们更需要精神抚慰。据笔者了解,目前我市各县区的学校都有一定比例的留守儿童。如何帮助这些留守儿童呢?笔者认为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全方位关爱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和行为。

作为家庭,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应有的亲情。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老人可以保证孩子们吃得好穿得暖,但是无法弥补父母对孩子的那种亲情。亲情的缺乏,更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家长应转变心态,改变过去因无法亲自照顾而一味地以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的做法,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网络等方式经常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和互动,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同时,对孩子也要进行感恩教育,使孩子们懂得父母外出务工的原因、懂得父母工作的艰辛。

作为学校,要帮助留守儿童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和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学习上几乎都会面临一些困难,爷爷奶奶大都帮不上忙,长期下去,孩子的学习会落后。针对这样的情况,老师们应该更多地给予关注,并能经常抽出时间给他们补习功课;要和孩子多谈心。谈心是了解孩子的一种捷径,通过谈心,可以拉近老师和留守儿童之间的距离,知道他们的心里想些什么,需要些什么等,这样,就更有利于帮助他们。还可以在各个班级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小组,引导他们与同学之间建立起互助互爱的关系,使留守儿童在愉快中学习、生活。

作为社会,除了大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社会风气和优化社会环境之外,对农村留守儿童还要多提供人文关怀。各级民政部门可针对留守儿童制定专门的政策,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力度;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可通过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组织开展“爱心妈妈”、“手拉手”互助行动、“希望工程”等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送温暖,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心爱护,帮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自信的意识,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中快乐成长。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现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家庭、学校以及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关注,并且这样的关爱与协调配合要做到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留守儿童打开快乐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