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然

“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前一阵子,一位网友发了这条微博,调侃国人集体闯红灯的陋习,并冠以“中国式过马路”之名。随后,这个名词立即蹿红网络,引起广泛关注。而公众在调侃、吐槽之余,则更多开始反思自身行为,并探讨如何能够根治这种陋习。

事实上,这一现象背后隐藏了诸多问题。据统计,今年1月至10月份,中国因闯红灯肇事导致的交通事故造成798人死亡;因违反道路标志线肇事导致事故造成2万余人死亡——平均每天2.6人死于“闯灯”、86人死于“越线”。

漠视规则、从众心理可能会带来惨痛的后果,然而,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却很多。央视《新闻直播间》节目中的一份调查发现,一个十字路口1小时600人闯红灯。笔者在开车时也偶有遇到在非斑马线处过马路,且昂首挺胸、直视前方慢悠悠走过的行人,每每这时,都替他们捏着一把冷汗。过马路时,要“一站二看三通过”,这是儿时已知晓的规则,许多成人却仍然违反。

然而,笔者还遇到另一种情况:开车行至斑马线,路边有行人等候过马路,于是减速缓行,让他们先通过,可是行人却在路边原地不动等着车先通过。有调查显示,行人在斑马线过路口时,有相当一部分人让车先过。的确,有些机动车行至斑马线处,担心因为让大批行人过马路而等候过久,反而会一脚油门飞驶而去。难怪有些网友吐槽:我们为什么“组团过马路”?“一个人过,司机不停;一伙人过,司机才停”、“绿灯亮起,除了要急速奔跑,还需要和右转车辆做斗争”、“绿灯时间那么短,难道靠飞吗”……

路权是人人应享有的一种权利。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都有相应的“路权”,任何一方都不能侵犯他方的交通空间。而在道路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各方便相互争夺、吞噬他方“路权”。于是,行人不看红绿灯,不走斑马线;机动车经常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上横冲直撞……这样,不仅损害了他人的权益,而且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

在批评一些民众素质不高、规则意识淡漠的同时,也应看到规则本身的不完善。如何平衡各方权益,实现道路资源共享,进而达到共赢目的,为出行的人提供更安全、更舒适的交通设施及环境,急需有关部门更为科学、更加缜密的考量。在完善规则的基础上,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各行其道、遵章守纪,才能改善交通秩序,减少事故隐患,实现道路安全畅通。

11月1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自2012年起,将每年12月2日设立为“全国交通安全日”。设立“交通安全日”的本身,反映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并把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交通安全,关系你我,希望全社会能够共同关注交通安全,努力营造更加安全、畅通、和谐、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重新改写“中国式过马路”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