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 华

闲来无事,翻看笔记本中记录女儿成长过程中的只言片语及与女儿的通信、短信,禁不住眼眶湿润。感谢上帝,给了我一个女儿,让我在成人之后又重获一次成长经历。我珍惜这样的经历。

我爱女儿,胜过爱自己。但我对自己定下的目标是,我对孩子的成长止于引领、陪伴与适当的帮助。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及人格。孩子的成长,最终要依靠她自己的基本素质。孩子的路,终究要由她自己走。作为家长的我没有必要,最终也不可能成为孩子的仆人。

基于这样的认识,二十多年来,我始终陪在她左右,注视着她跌跌撞撞一路走来。爬坡时,我在前面招呼,让她知道妈妈在不远处等她,不着急、踩稳脚下;摔跤了,我在旁边鼓励她别怕痛、爬起来;一不留神,她冲到了前面,我加速跟上……有时,看到她摔得鼻青脸肿,心痛得恨不得自己打自己,真想上去拉她一把;但暗自流泪之后,还是狠狠心:让她自己走。

我的这种思想可能与别的家长不太一样,因此,给女儿从小学到高中各个阶段的老师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刚上小学时,她很贪玩,晚上写完作业就玩去了,课本、作业本经常忘了收拾,我提醒她,她嘴上说好,其实根本没往心里去,我也不催她。第二天上学后,我在她房间的书桌上看到落下的书本,给老师打电话,请老师配合我,课堂中检查课本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她,这样的情况发生几次后,她终于改掉了自己丢三落四的毛病。

因为家离学校比较近,在教会她如何过马路后,小学三年级时,我就让她自己去上学。刚开始,我不放心,远远地跟在后面盯着她,连跟几次看看没事后,就索性放手不管了。一次,她在上学路上碰到了学校的教导主任,教导主任大概看到她个头很小就背着个大书包自己走,就主动和她打招呼,问她多大了?几年级的学生?家长为什么不送?女儿自豪的回答说她能行,老师摸摸她的头发,笑着夸奖说:你真棒!放学后她喜形于色告诉我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这么多年过去了,女儿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都是自己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因而看到了很多别的孩子因家长接送而看不到的风景,体会到了依靠自己体验带来的快乐,也有了不少自己单独行动的收获。前段时间,我问她今后上班了是否考虑买辆车,她斩钉截铁地回答,只要有公共交通工具可以利用,她就不会自己开车。

高中时的女儿第一次住校,曾和同寝室的同学因生活琐事大打出手。原因在于都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惯了,不知道照顾别人的感受,更不知道相互妥协和包容。我知道情况后,帮她细细分析,指出她的缺点与错误,提出她应主动认错,与别人修好。她认可了我的建议,向同学道歉,后来她与这位同学成了住校时期最要好的朋友,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不打不相识吧。

小学一年级时,女儿曾被老师打过一顿。原因是新生忘了值日,班主任把全组人员推倒在地,可能还用脚踢过她们。说实话,当女儿回家哭诉老师打她,并说她不想上学了时,我的心都被深深地刺痛了,想立刻去找老师评评理或找校领导投诉,也曾动过念头给女儿转学,后来想想,还是忍住了。这或许是我软弱,但如果强烈反应、到学校伸张权利、讨伐老师,又会有什么结果呢?连这所学校最好的老师都这个样子,你能找到什么更好的办法?能躲到美国去吗?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这件事给女儿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让她心绪平静、能够正确面对自己的过错,不放大、不推诿、不记恨老师。但我自己却始终不能释怀,不管你有什么样的理由,打孩子都是不对的,这只能证明你的无能、证明你的不人道。缺乏爱心的人不配当老师,现在我仍是持这样的观点。

不过,坏事变好事,自那以后,从小学到大学,女儿入学后没转过校、换过班、调过寝室,遇到任何问题我们作家长的都让她勇于面对,妥善解决,从而锻炼了她的应对能力、承受能力。

我的这种指导思想不仅表现在对待孩子的生活方面,在学习上也一样,我不愿拔苗助长,我愿意在旁边静静守候,等着她慢慢长大。初二时一次中考,女儿有一门功课考得不好,老师要家长写试卷分析,我写了一页纸让女儿交给老师,具体文字已记不清了,内容大概是作为老师、家长的我们都不要太着急,应该给孩子时间,等等她,让她自己赶上来。老师当着全班所有家长的面点评说,这是最好的试卷分析,因为它不仅基于责任、更基于爱。

高二上学期,女儿仍成绩平平,老师对她不是太看好。我和老师有过一次深谈,我对老师说,作为家长,我不会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从小到大,我对她提出的要求都是作最好的自己,自信、快乐、守秩序。希望老师配合我。在老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与呵护下,中等成绩的女儿高考时迈过一本分数线。女儿曾对我说:我们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有个优秀的妈妈,鼓励我要超过你。他怎么那么了解你?因为你,我和老师成了朋友。我笑着答。

女儿从小到大,成绩中上等,没当过班长,更不用说年级长了,但因家长、老师方法得当,她心智健康,对学习始终是有兴趣的。我坚信: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她受用终身。

看着她给我的短信就能了解她的状态。“妈妈,你看这两期的报纸了吗?《自由市场制度遇到了麻烦,但不会消亡》,读后让我感慨万千!我一直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一家之言难免有些狭隘……我觉得国家仍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作为当代有志青年,我迫切希望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

“我和我的同学交流,我告诉人家: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学习只代表专业素质。上大学之后,发现现实可能比想象残酷得多,但别灰心,每天都过得充实一点。在相对欠佳的生活环境里,要努力让自己过得最好,要懂得享受生活。多爱自己一点,要自信、要从容……这便是自己上大学的感触。”

“若有幸进入文化气息浓的大学自不用说,既能得到专业上的学习,或许还有人格上的升华。但人无法在大学里呆一辈子,比起文化对人格的塑造,现实的严峻更让人关注。所以大学所传播的‘道’让位于了‘术’,毕竟生存是第一位的。但我仍希望能有‘术’与‘道’双重的修养……”

看到女儿发给我短信中的一些“识见”,我明显地感到我的女儿已长大。这样的孩子,大体上是可以让父母放心的,即便将来出点差错,相信也不会错到哪儿去。我对自己的女儿感到欣慰。

回想和孩子一同走过的岁月,我真切地感到:家长在一路摸索中学会了带孩子的同时,也就在不经意间把自己培养成了合格的家长,家长和孩子是共同成长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