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琳 周 蕊
保健品陷阱层出不穷,骗购伎俩虽然频被曝光,但仍有不少老年人上当。
我国保健食品市场近年来发展迅猛,在市场快速增长的同时,保健品行业也逐渐成为掺杂造假的“重灾区”,一些厂家设计的骗局不断翻新。
骗局一:“有病治病,没病防病”。老人秦某听信厂家“防癌抗癌功效”的宣传,从1997年开始食用一种“多糖初乳粉”产品,积蓄花掉了12万元,最近却查出了患有肠癌。当她要求商家退回尚未拆封的、购买价格2万多元的保健品时,却遭到拒绝。
骗局二:“免费体检,免费旅游”。很多不法分子利用保健品设置推销骗局,通常采用免费试用、免费体检、“专家”义诊免费讲座等方式,先吸引消费者试用,然后用超标的检测结果吓唬消费者,催促其赶快服用保健品。
骗局三:亲情攻势,攻心为上。尹大爷说,自己一直独自生活,有次在早锻炼的时候遇到一个自称是保健品推销员的姑娘,嘘寒问暖,还在得知自己地址后经常买水果去看望他。自己隔三差五就在她那里买保健品,身体却没有改善。“我提出以后不再购买、要求退货之后,她挂了电话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中国消费者协会《2011年老年消费者权益保护现状调查报告》显示,“银发经济”带动了旺盛的消费需求,但老年人的消费环境、消费者权益保护状况不容乐观,尤其在食品、营养保健品、医疗等消费领域,老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最容易受到损害,且由于缺乏精力及维权知识,多数老年人不愿维权。
另一方面,科普宣传不够,使得理解偏差被不法商家所利用。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厉曙光教授说,例如降血糖的药物其主要成分需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但很多假冒伪劣的产品甚至每一粒药物所含成分多少都不固定,不法分子会利用偏大的剂量、“立竿见影”显现的效果迷惑消费者,却伤害了消费者的身体。
“现在很多老人对保健食品的理解存有一定的偏差,而这种偏差正好被骗子所利用。”例如一些老人认为“保健食品多吃没坏处”“进口食品肯定质量好”。实际上,保健食品除了有特定功能,也具有适宜特定人群,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也有不同的适应症,并非“吃不好也吃不坏”。
但是,消费者通过肉眼其实很难分辨一种保健品是否存有违规行为。据监管部门介绍,在产品名称、包装、说明上做文章,假冒药品,或者直接冒用药品的批准文号进行销售,都是保健品市场的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