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住宾馆自然也不舍得。李涛只好沿着民权路步行到火车站附近,掏10元钱住了一夜小旅馆……

“无偿献血给了我健康的体魄,还有快乐的心灵”

48岁的息县工商局夏庄工商所副所长刘英是李涛的忘年交。在李涛的带动下,从今年8月开始,以前只捐献全血的他也和李涛一起,加入了无偿捐献血小板的队伍。几个月来,深谙个中滋味的刘英感慨地说:坚持最难!来回奔波,早出晚归,坚持十次八次,一年两年就极其不易,十几年坚持下来,确实是难上加难。

在李涛的胳膊肘弯处,依稀可见密密麻麻的针眼。输液用的是7号针,而捐献血小板,则用的是16号针。由于李涛的血小板计数高,他每次都坚持要捐献两个治疗量,全身的血液要循环七到八次,他的胳膊需要保持固定的姿势一个多小时,常常会让人感到酸痛。对此,李涛早已习以为常,微笑面对。

在信阳市中心血站体采科主任张亚丽眼里,李涛对血液知识的了解是很专业的。捐献血小板,对献血者的饮食、睡眠等要求较为严格。献血前一天多饮水,当日吃清淡早餐,献血的前一天晚上不能饮食过饱,要有良好的睡眠,献血的前两餐不能饮酒,不能吃肉、鱼、蛋、牛奶、豆制品及油腻食物,以防止血液浑浊,影响血液质量。对这些要求,李涛总能做得很好,每次捐出的血液质量总是很高。

在李涛的眼里,血小板的琥珀色,是世界上最美的颜色。为了让美丽的琥珀色更加纯净,他的脑子里总是时时绷着一根弦,在生活饮食上,严格约束自己。1.68米的李涛身体强壮,常年坚持锻炼,每天早晨5点多钟起床,在双腿绑上5公斤的沙袋,负重慢跑一个半小时。他说,我珍惜每一次献血的机会,更不能浪费了捐献血小板所需的价值近千元的一次性耗材和昂贵的检验费用,哪怕一次都不行。

一个正常人体内一般有3500毫升至4000毫升的循环血液,李涛12年相当于献出了自身全部循环血液的十几倍,捐献血小板102个治疗量,可以用于102个病人的紧急抢救,如果全部用于大出血危重病人的抢救,李涛也已经挽救了几十人!

李涛用他殷殷的热血延续着他人的生命。他还是信阳市为数不多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12年8月,国家相关规定出台,一人一月最多能成分献血2次,李涛就坚持每月捐献两次血小板,将自己“举手之劳的小事”做到了极致。

到李涛家采访,他家人的反映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上至年过古稀的父母,下到正上高三的女儿,没人觉得他参加无偿献血是一件多么特别的事儿。十几年来,他们早已经习惯。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献血是那样的理所当然。李涛的大哥、二哥、二嫂、妻子,都是无偿献血志愿者。他们一如李涛,只在默默地做。

“无偿献血不仅救助了别人,也给了我健康的体魄,还有快乐的心灵。我捐出的只是可以再生的血液,而得到的却很多很多……”

“做任何事儿,单靠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生活中的李涛乐观、热情,是一个碰到需要帮助者总会施以援手的人。对于弱势群体,伸把手,推推车,笑一笑,他就会觉得很快乐。而遇到难事、大家都不愿意做的事儿,他也总是走在前列。

在八里岔工商所的院子里,有两块空地。办公楼前面的空地是花坛,后面的空地则一直荒芜着。过去,花坛和空地都是杂草丛生。李涛便经常清理,修剪,还在后面的空地种上了高粱、玉米等农作物。为了改变土质,今年十一长假,李涛都是在所里度过的。他找来工具,将办公室后面的空地翻整一新,挖出的各种小砖块、石块,堆成了一座小山。他又一车一车地拉出去,并在收拾好的园子里,种上了时令蔬菜。如今,蔬菜已长得绿油油的,成为所里工作餐里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同事们都说,“涛哥”种的那是无公害蔬菜,吃着就是好!

工作上,李涛同样是把好手。从小茴店工商所的市场管理员、出纳、会计,到岗李店工商所的负责人,再到八里岔中心所的副所长,李涛在每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是息县工商系统连续多年的先进工作者。今年,李涛还被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评为“人民满意的工商干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今年以来,在李涛的身边,越来越多的像刘英那样的朋友、同事了解了无偿献血知识,自愿加入到无偿献血志愿者队伍。这一切,也源于李涛自身的改变。

“少数人献血,就是不间断地献到60岁,也是极其有限的。如果全体适龄健康的公民都来献血,哪怕只是一次,就会挽救更多病人的生命!”如今的李涛,不再选择低调沉默,高调宣传无偿献血已经成为他的一大“爱好”。“我不仅要自己一如既往地坚持献血,还要用自己参加无偿献血的亲身经历,去影响、动员我身边和社会上更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志愿者的队伍。”

从乡镇到县城,从县城到信阳,李涛用他铿锵的脚步,走出了人生辉煌!他一路走来,笑在人后,笑得是那样的明媚、灿烂,那样的从容、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