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峰
据本报12月14日报道,新县16个乡镇全部建成了“公务灶”,覆盖面达到100%;87个县直单位建成“公务灶”28个,因条件限制暂时未建立“公务灶”的县直单位全部实行定点接待。统计资料显示,该县自推行“公务灶”,建设“绿色餐桌”、“文明餐桌”以来,公务接待费用支出同比减少了63.6万元,下降了27.1%。由此可见,实行“公务灶”制度,其主旨是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改进干部作风、加强廉政建设。笔者不禁为新县全力推行“公务灶”制度所取得的成效叫好。
“公务灶”制度是指各机关依据现有机关食堂设立“公务灶”,承担公务接待职能,通过制定接待标准、规范接待程序、加强监督管理等措施,进一步规范公务接待活动,有效遏制公款吃喝、铺张浪费等现象的公务接待制度。公务接待历来是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话题,也是铺张浪费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桌几百元、几千元甚至上万元,让单位苦不堪言,让群众心生怨言,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出台“公务灶”这一制度很有必要。现在制度有了,那么怎样才能落实呢?从报道中看到,新县的做法是舆论引导全面抓、明确规定具体抓、监督把关重点抓。其实,要把“公务灶”制度全面推广开来,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是关键。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只有领导率先垂范,发挥好“领头羊”效应,坚决执行“公务灶”,消除“公务灶”执行的“肠梗阻”,才能建立起自身的威信,敦促下属执行“公务灶”,达到聚人心、合众力的目的,开拓清正廉洁施政的好局面。同时,强硬的惩罚措施也会为“公务灶”发挥作用奠定基础。凡公务接待超标、铺张浪费现象严重的单位,不光要对当事人采取强硬的惩罚措施,还要从重追究主要领导责任。划定“高压线”、明确“警戒线”,谁敢漠然视之、无动于衷,僭越雷池一步,就当毫不留情地对谁动真碰硬。
更为值得借鉴的是,新县在推行“公务灶”制度的同时,着力建设“绿色餐桌”、“文明餐桌”,提高饭菜质量,确保食品安全,并且从质监、工商、卫生等部门抽调专业人员组成检查组不定期进行检查督导。这一措施的实行,不但使“公务灶”吃得好,而且吃得安全、卫生,也必然会赢得广大干部职工的一致拥护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