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燕

大别山精神是中国人民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员干部要把这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好、发扬好,融入发展的实践中,开拓进取,勇当前锋。

一、充分认识大别山精神的意义

认识大别山精神的意义,应坚持尊重历史和立足现实相结合,坚持继承传统和推动发展相结合。

一是传承革命精神的需要。信阳地处大别山腹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鄂豫皖苏区首府和红四方面军总部所在地,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落脚地和指挥机关主要活动地,信阳有责任、有义务把大别山精神总结好、继承好和发扬好。

二是争当发展前锋的需要。在中国革命最紧要关头,大别山区军民始终走在前沿、冲在前列,听党指挥,勇当先锋。当前,在建设中原经济区和魅力信阳的重要时期,我们要进一步挖掘大别山精神的时代价值,以此来鼓舞士气、凝聚力量,为推动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让大别山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光彩。

三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发扬大别山精神,继承党的优良传统,与加强党的建设是一脉相承的,是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的有力举措。

二、准确把握大别山精神的内涵

大别山精神的内涵极其丰富。我们认为其主要内涵为:

一是坚定信念。大别山许多革命先驱坚信马克思主义,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念,赴汤蹈火,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一往直前;许多革命先烈面对敌人的屠刀,威武不屈,唱着国际歌,从容走向刑场。正因为大别山共产党人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大别山革命红旗才始终不倒。

二是克难攻坚。红四方面军是一支作风顽强、敢打敢拼的部队,以善打恶仗、硬仗而著称。“怕死不革命,革命不怕死!”“不消灭敌人,不是英勇的红四方面军!”是广大指战员的响亮的战斗口号。正是因为这些战将无私无畏,敢于拼杀,所以红四方面军才无坚不摧,所向无敌。

三是无私奉献。以大别山脉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位于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中心地带。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在这里“五进五出”,敌我形成长期的拉锯战。每一次革命主力转移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都要遭到敌人的残酷摧残和蹂躏。大别山区人民为革命事业无私奉献,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从实践中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维护劳苦大众利益的政党;他们认识到苏维埃政府是自己的政府,是为人民谋利益的新政府。广大人民群众还认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苏维埃政府和苏区革命的胜利,就没有自身的解放和自己的幸福生活,由此激发了他们的奉献精神。

三、找准发扬大别山精神的举措

广大党员干部应立足工作实际,勇于实践,把发扬大别山精神体现在实际行动上。

弘扬大别山精神,增强服务意识,树立为民形象。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与群众打成一片,掌握群众关心的问题,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注重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促发展、惠民生,用实际行动取得群众信赖。

传承大别山精神,争当红城先锋,树立务实形象。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我们开展了“争当红城先锋”活动,利用新县丰富的红色资源推进创先争优,受到上级领导充分肯定。我们继续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各条战线上创先进、争优秀,以扎实的作风和业绩为文明幸福新县建设作贡献,把弘扬红色文化转为党员干部忠诚履职、务实求进的坚定信念和不竭动力。

学习大别山精神,加强党性教育,树立清廉形象。积极开展瞻仰革命旧址、重温入党誓词、读红色经典、唱红色歌曲等活动,邀请老红军、老干部讲党课,举办革命传统教育培训班,把丰富的红色资源变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生动教材,用革命前辈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的英雄事迹教育后人,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维护公平正义、发扬优良作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启示广大党员干部要忠诚履职,时刻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为政清廉,甘当公仆,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新县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