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富保 龚世全
10年来,平桥区农村信用联社牢记“服务‘三农’,改善民生”的企业使命,始终坚持服务“三农”宗旨,不断优化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增强服务功能,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在为辖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持的同时,自身业务也得到了显著发展。今年1月至9月,该信用联社各项存款余额359288万元,较10年前增加304622万元,增幅557%;各项贷款余额256774万元,较10年前增加214306万元,增幅505%。其中,农业贷款余额219414万元,增加183317万元,增幅508%。
情系“三农”,融通农村富万家
提升服务水平。平桥区农村信用联社以解决“三农”贷款难问题为切入点,注重在提升内部服务水平上下工夫。一是实行全员营销策略,要求信贷员彻底转变观念,在主动服务和提高服务效率上下工夫,走出社门,走进农门,走进企业,主动营销,走出了一条靠主动营销贷款、广泛支持“三农”的发展之路。10年间,平桥区农村信用联社累计发放贷款超过60亿元,有效推动了辖区经济的发展。二是针对农信社信贷审批时间长,贷款投放慢,影响农民资金使用的时效性问题,平桥区农村信用联社专门制定了《平桥区农村信用社信贷审批管理办法》,严格限制了办理信贷业务时各岗位审批时限,限时办结。三是对农业贷款实行了优惠的贷款利率,对信用户、有利于辖区内产业结构调整项目、特色农业项目、涉农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以及小额农户贷款给予优惠贷款利率,最大限度让利于农户。
创新金融产品。平桥区农村信用联社针对信贷市场和自身发展实际需求,积极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相继推出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十大信贷品牌贷款”、五权抵押贷款、企业联保贷款、农户联保贷款、信用证贷款、企业授信贷款以及商标、林权、仓单、运单、订单等质押贷款,经过几年的努力,平桥区农村信用联社实现了担保、抵押贷款的全覆盖,农民、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提升信用等级。2012年,平桥区农村信用联社在成功开展信用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对辖区内所有信用户进行了一次重新评级、授信工作,将3A+信用户授信额度提升到40万元、3A级信用户授信额度提升为30万元,2A级授信额度提升为20万元,A级授信额度提升为10万元,同时为这些信用户发放金燕快贷通·福农卡,信用户拿着福农卡,在授信额度内,可以像存取款一样,随时在信用社柜台办理贷款业务。5月份,全市信用等级提升现场会在平桥区召开,平桥联社在大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得到了与会领导的一致肯定和赞扬。
银企携手,助推农企谋发展
明确战略思想。平桥区地处信阳市工业集中地带,区内企业众多,资金需求大。“如何帮助辖区企业破解资金需求难题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平桥区农村信用联社审时度势,根据自身定位和发展需求,根据国家的货币政策,将发展战略调整为:保证“三农”,进军中小企业,积极支持地方中小企业和农村工商业,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支持小微企业。平桥区农村信用联社结合区域优势,重点选择了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辐射广、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具有区域特色、市场特色的优势产业、优质客户,采取社团、银团贷款方式给予重点支持,调整和优化了贷款结构,形成了优质客户群体,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目前,全区获得信用社信贷支持的中小企业已达600家,信贷余额达7.5亿元,为辖区内企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突出贡献。
支持特色产业。平桥区农村信用联社按照区委、区政府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了“合作组织+农户+信用社”的支农新模式,以专业化合作组织为依托,采取“组织担保、联合共管、分户投贷”的方式对特色产业合作社社员进行信贷支持,截至目前,平桥联社共计对各类专业合作社贷款7000余笔,余额达1.6亿元。胡店石榴、肖王玫瑰等一大批特色产业在信用社的支持下已经形成规模,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主导产业。
防控风险,农社双赢共发展
严格管理。平桥区农村信用联社在确保“三农”贷款合理增长的同时,突出加强新增贷款风险管控,全力推动信贷管理电子化、规范化、精细化,依托信贷管理系统,加快建立信贷管理电子台账,使前台操作安全、高效,后台监控到户、到笔,并严格落实新放贷款管理责任追究,确保每笔贷款合规、合法、风险可控。
严格考核。平桥区农村信用联社制定了支农考核措施,要求各信用社当年新增存贷比例要达到70%,农户贷款覆盖面达到30%以上,并将其纳入信用社业绩目标考核。同时,信贷员对辖区农贷实行“三包一挂”制度,即包放、包收、包效益,并与其效益工资挂钩,每月根据支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切实增强了员工做好信贷支农工作的自觉性。
严格监督。平桥区农村信用联社在每个营业网点设立举报箱、公布监督电话、聘请社会监督员,定期召开信贷员、社员代表、农户代表、社会监督员参加的支农座谈会,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信用社支农工作的意见,促进平桥农村信用联社支农工作的深入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