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步伐,大力实施职教攻坚计划,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院校。加快康乐园等一批体育场馆建设,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统筹推动国土资源、人口计生和环境保护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第三:从生态环境指数看信阳
信阳气候宜人,植被茂密,山水秀丽,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美誉,是中国最显著的南北分界的标志地。
我市境内有530多种野生动物和2000多种植物,居河南省之冠。信阳到处是青山绿水,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境内有著名的鸡公山,是国家级自然风景区和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素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水域比西湖大12倍的风景名胜区──南湾湖是国家级森林公园,是水天一色、绿岛如茵的绝佳休闲处;朱元璋敕封“皇庙”、全国独一无二僧尼同寺的灵山寺;天然温泉疗养胜地的汤泉池;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等著名旅游景点。信阳饮食文化优越,信阳菜、信阳小吃闻名天下,独具一格。信阳毛尖更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北宋文豪苏东坡谪居信阳时,曾给予“淮南茶,信阳第一”的称赞。
信阳地跨淮河,位于中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上,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这种过渡气候造成淮河南北自然景观的差异:淮南山清水秀,水田盈野,稻香鱼跃,犹如江南风光;淮北平原舒展,一望无垠,盛产小麦、杂粮、棉花,北国情调浓厚。
第四:从社会文明指数看信阳
在社会文明方面,我市贯彻落实省文明办全面深入开展“文明中原系列行动“的工作部署,正式启动“文明信阳系列行动”。以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为目标,主要围绕弘扬传统文化、提高文明素质、优化社会服务、维护社会秩序、改善城乡环境5个方面组织实施,不断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建设魅力信阳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第五:从经济福利指数看信阳
“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市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积极抢抓机遇,有力应对挑战,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和好的气势,魅力信阳建设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一是跃上了跨越发展的新起点。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1276.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42亿元,粮食总产连续8年创历史新高,是全国18个粮食超百亿斤的省辖市之一。我市坚持以集聚区建设为平台,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推动产业集聚,新型工业化迈出了坚实步伐。按照“三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的要求,集中要素资源,加大扶持力度,绘制产业图谱,拉伸产业链条,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主导产业更加明确,综合带动作用更加凸显。今年1月份至7月份,全市15个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271.47亿元,增长47.8%,占全市投资的50.9%,拉动全市投资增长2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09.86亿元,占全市工业的62.3%,拉动经济增长12.9个百分点。重点围绕产业升级、交通能源、城乡建设、社会事业等领域,集中力量推进一批支撑、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实行项目落地“零阻碍”。今年1月份至7月份,全市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较上年同期增加53个,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增长58.5%,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56.3%。投资结构继续优化,电子信息、食品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了5.7倍和1.7倍。二是增强了持续发展的新优势。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成效显著,产业集聚区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部完成,明港机场建设启动实施,淮息和淮固高速公路开工建设,石武客专已建成通车,出山店水库前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升,全市利用外资扩展到17个国家和地区,与6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与17家央企开展了战略合作,有36家国内外500强企业在信阳投资落户。今年1月份至7月份,全市进出口总值37488万美元,其中出口总值10868万美元,增长34.4%;实际利用外商投资18330万美元,同比增长49.3%。设立信阳海关获得国家批准。“六城联创”攻坚目标圆满完成,几年来,信阳市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创业之城、中国休闲城市、中国最具绿色竞争力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殊荣,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并连续三次荣膺全国十佳宜居城市,是全国唯一连续三次上榜的十佳宜居城市。三是形成了和谐发展的新局面。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2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50元,实现5年翻一番。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