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 锐
每当夜幕降临,城市无数的灯都陆续亮起来了,大街小巷,一片繁华。一条条的街道上装点着不计其数的霓虹灯,五光十色,绚丽多姿,人们会发现我们生活的城市越来越漂亮了,各式路灯、广告灯,动静结合,给城市添加了无穷的魅力。但这些都离不开路灯维修工们辛勤的付出。
11月7日一大早,刚上班,浉河区路灯管理所就接到了一个抢修任务:位于南湖路一个修理厂门口的一个路灯要移动一下位置。维修工邓师傅二话没说,拿起工具带领大伙儿赶到了现场。邓师傅在路灯管理所已经工作7年了。他告诉记者,前几年,队里的抢修设备十分落后,全市只有一台高空作业车,如果遇到同时有几处路灯出现问题,那就只能一个个地维修。那时,效率很低、维修速度慢,也是没办法。他们出门抢修,队里根本没有车,全靠骑自行车或三轮车到达现场。以前,路灯灯杆全是木杆、水泥杆,修灯的时候就在身上拴根绳爬到灯顶,心里悬着呢!如今铁杆、铝杆取代了木杆,技工师傅们修理电灯可以用专用车把他们送上灯杆,抢修起来要方便快捷了许多。那时野外作业全靠人工、大锤和钢钎,近几年所里购买了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如发电机、电锤之类的新设备,加快了施工速度。路灯的线路、光源、灯杆、控制方式以及功能,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日新月异。“线路从架空线到地下线,从胶麻铝芯线到聚氯乙烯双塑铜线;预埋管从镀锌钢管到聚乙烯管;路灯的光源由原来的白炽灯和汞灯已逐渐被高压钠灯、金卤灯、节能灯所取代。”路灯管理所主任任劲松这样告诉记者。
在市路灯监控中心,记者了解到,以前全市的路灯控制是光控和时控相结合,开关路灯都需要到现场去操作,当路灯出现了故障时,维修人员不得不满城巡查,去寻找故障的路灯。如今用上了电脑监控,通过光敏探头和室外的光照强度自动开关路灯,一旦出现故障,计算机内的路灯电子地图上会有显现,方便维修人员及时去修护。不仅如此,现在有了电脑监控,如果到了后半夜,马路上的行人少了,他们还可以把路灯隔一个关一个或者是留一半关一半,这样就可以达到照明和节能两不误的目的。任劲松说,上世纪90年代,全市的路灯数量有7000多盏,大多数用于照明,不少街道还是普通的白炽灯。随着城市的发展扩大,路灯的管护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如今平桥区、羊山新区等都实现了路灯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