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常 征)近年来,我市以村镇规划为切入点,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主攻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长远目标,在推进我市品牌村镇创建工作中,切实加大创建宣传,以点带面。同时,结合农村危房改造,提高品牌村镇建设水平。

营造良好创建氛围,积极引导申报品牌村镇。加大对品牌村镇创建工作宣传力度,对申报品牌村镇的乡、镇、村,帮助指导他们做好申报材料的收集、整理及有关影像、照片集制作等工作,全面反映申报乡、镇、村的情况,对申报品牌村镇的申报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核把关,将各项申报材料逐一检查,并帮助和指导申报品牌村镇的乡、镇、村做好申报材料的修改、装订等工作。

展示村镇样板区形象,积极创建品牌村镇。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和我市开展的“六城联创”活动,在全市大力开展各项品牌村镇创建活动,打造一批区位优势明显、特色经济突出、设施基础较好、景观特色明显、旅游资源丰富、人居环境优良、美誉度较高、文化底蕴厚重、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中州名镇、中州新村、特色中心镇、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环境优美小城镇。结合实际,认真研究改进创建目标体系,不断完善工作方案。通过品牌村镇创建,提高全市村镇建设管理水平,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全面开展,展现村镇建设的新形象。

大力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助力品牌村镇创建。2009年至2011年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6216户,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096亿元,累计投入资金5.23亿元,惠及我市所有县(区)的农村危房改造户。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分期分批实施,逐步减少农村危房和空置房。从住房最困难、最急需的群众入手,重点扶助农村低收入危房户特别是优抚对象和农村低保户。结合城市建设、小城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村庄整治、农村扶贫开发、示范镇(村)建设,科学编制农村住房建设规划,合理确定工作目标、任务和时序,采取抓点带面的办法,分期分批展开,加快农房建设。把农村住房建设作为拉动当地经济的增长点,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组织引导相关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合理制定农房建设标准,以旧村改造、整村迁建、合村并点为主,农户分散自建为辅,提倡建公寓式楼房。引导能够集中成片改造或建设的地方先行启动,让经济条件较好、建房积极性较高的农户率先启动。

发挥典型试点先行,提高品牌村镇建设水平。加强对国家级试点镇、省级重点镇、市级试点镇建设的指导和服务,积极争取上级各项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用足用活各项政策,狠抓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努力把试点镇打造成经济转型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社会和谐发展的示范镇。加快村镇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城镇功能。把节地、节能、环保要求贯穿村镇建设全过程。调整完善村镇建设规划,使各类建设项目布局紧凑、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积极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推行“村收集、镇(乡)清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工作机制,配备简易适用的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收集转运系统,为农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因地制宜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信阳市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及公益设施建设指导意见》、《信阳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指导意见》和《信阳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科技应用指导意见》,并与市委农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三个指导意见的通知》(信建村[2012]8号),提高品牌村镇的建设水平。为自建房农户提供设计图样,免费进行技术咨询,推进新农村住宅设计水平和功能的提高。

目前,全市有108个乡、71个建制镇先后被确定的国家级重点镇有7个、省级重点镇8个、市级综合改革试点镇(乡)54个。创建了河南省“中州名镇”44个、“中州新村”11个;“河南省小康建设示范村”16个;“省级环境优美小城镇”36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3个;“特色景观旅游名镇”3个;河南省“十一五建设成就”“双十佳名镇”2个、“双十佳新村”2个;市级“明星镇”26个、“示范村”21个,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