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胜
近年来,信阳人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气魄,积极推进“六城联创”工作,“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已顺利通过验收,并获“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中国创业之城”和“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20强”等殊荣。
“六城联创”宛如激情澎湃、铿锵有力的交响乐,奏响了信阳科学发展的主旋律。在这如火如荼的创建中,城管人不畏艰辛,靠着忠诚,用心血与智慧书写和谐新篇章,用执着与坚守描绘出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画图。
城市承载力持续增强
六城联创创美了环境、创硬了作风、创齐了人心、创出了效益。围绕旧城改造,50条道路实施综合改造,10条道路实施了雨污分流,42条主次干道硬化、亮化,135条背街小巷得以治理,10座桥梁得以改扩建,家住成功胡同的出租车司机老陈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过去10公理路,需要二十几分钟,有时顾客要去,可路不好我们去不了,现在同样的里程,路好了,只需十几分钟,不仅省油,省钱,还少了顾客的举报。”目前,城区道路长度达228.7千米,人均拥有道路14.9千米,比撤地设市前分别增加95.0%、96.1%。
有人说:“六城联创事关城市形象,事关百姓生活,更是推动工作,促进改变的好抓手”。事实如此,2003年以来,中心城区建成公园5个,广场游园绿地130余个,城区绿地面积2677万平方米,绿化面积3073万平方米,截至2011年,城区绿地率、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分别达36.9%、42.3%、14.1平方米。家在军韵花园的军转干部老李说:“当了40年兵,换了12个岗位,老了还是选信阳来养老,因为信阳宜居”。创建以来,我市投入2500万元重建25座公厕,升级改造70余座,17座垃圾中转站全部由地坑式变为液压式。
城市管理精细化推进
说到底,六城联创就是“破”与“立”的过程,“破”不合时宜的,“立”与时俱进的。回想城市的路程,从伊始的运动式管理到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再到精细化、层次化管理的推进,每一个过程的转变都是“破”与“立”的较量。
通过“包路联片”责任制,先后对中心城区40余条主次干道市容环境进行整治,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8万余份,清理占道经营摊点6万余户(次),规范和取缔占道早夜市排档5000余户(次),搬迁骑路市场65处,拆除各类破旧门头牌匾2万余块,划定停车泊位2400余个,设置小型停车场25个,清除非法小广告40万余张,拆除违章建筑20万余平方米,停建100余万平方米,查处和纠正违章建设150万平方米。有人做过统计,10年前市区道路50余条,路灯总数5000余盏,10年后,市区道路70多条,路灯总数17000盏,道路照明用电量分别为428万千瓦时,1694万千瓦时,亮灯率达98%以上。
在外创业的信阳人回乡后纷纷感叹:家乡绿了、美了、亮了,自豪感油然而生。
以民为本理念植根心中
六城联创的过程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过程,目的是把创建成果让群众分享。
为使水更清、天更蓝,信阳市把环境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2001年以来,我市投资2.7亿元,建成总规模为日处理污水27万立方米的市污水处理一期工程并投入使用。2011年,信阳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350天,居全省第一;年市民饮用水质达标率100%,是全省最好的两个城市之一,供水管网发展到1400多公里,抄表到户的用户增至13万多户,供水普及率98%。市民在享受创建实惠同时,自发激起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创建中来,离休干部李定洲累计行走6000多公里,足迹踏遍市区角角落落,先后向市政府递送了35份调查资料,提出数百条创建建议,被誉为“感动城市的老人”。
“六城联创”创出了城市进步。2011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万余元,增长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