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雪峰 通讯员 张 君
十六大以来,全市上下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来自市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71元,比2002年增长2.1倍,年均增长13.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153元,比2002年增长2.2倍,年均增长13.7%;农村居民纯收入增速总体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同时,居民存款大幅增长。2011年,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达920.69亿元,与2002年相比,增长了3.4倍;居民人均储蓄存款由2002年的2722元增加到2011年的15083元,增长了4.5倍。
十六大以来,随着消费品市场的日益繁荣和消费环境的不断改善,居民消费选择性增加,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2011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0452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其中,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557元,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975元,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支出691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2.3倍、3.3倍和89.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56元,比2002年增长1.7倍。其中,人均衣着消费支出246.4元,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324.8元,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支出175.2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2.9倍、4.1倍和36.0%。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长。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为757元,比2002年增长2.3倍;农村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为191.51元,比2002年增长3.1倍。截至2011年年底,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3辆,电视机121.9台,电冰箱97.7台,家用电脑45.6台,空调91.4台,移动电话168.3部,助力车44.9辆;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视机107.3台,电冰箱76.6台,洗衣机60.8部,空调机14.9台,摩托车54.6辆,移动电话145部,均比2002年有大幅增长。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9.0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2.75平方米,分别比2002年增长74.1%和29.5%。在住房面积增加的同时,居住环境和住房配套设施条件均得到明显改善。
十六大以来,全市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救济力度,加快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2011年末,全市城镇社会救济费达29612万元,比2002年增长6.7倍;农村社会救济费35578万元,比2002年增长310.7倍。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74.5万人和132.62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有637.52万人、参合率达96.2%。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新农保试点,有43万农村老人领上了养老金。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和社会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