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涛

民以食为天是中国的一句古谚,说的就是饭食对我们祖宗先民的重要,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对食物的敬畏、对健康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才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饮食已经不只是为身体提供能量,她更在审美和人生态度上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华夏子孙,她牢牢拴住你的胃,深入骨髓。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我们对食物的制作更是可以用出神入化来形容了。取一尾鲜鲤,净鳞去腮,雕上花刀,看鲜嫩的肉质在刀下翻卷,热油一过金灿灿的鱼身煞是好看;蒸一屉包子,和面剁馅,调味定形,看一褶褶面花在手中呈现,就像张张咧开的笑脸;炒一盘家常菜,采来新鲜时蔬,荟萃一盘佳肴,绿的叶,粉的肉都是自然的恩泽。

这样讲究的饮食追溯到我年幼时的记忆,就想起来了碾转这种传统美食。庆幸出生在农村,所以才有机会经历淳朴民风、古道热肠,浓浓的家乡味,声声的故人音。在阳光渐次耀眼的初夏,麦子正青黄不匀,这时正是灌浆期,麦子逐渐饱满起来,营养充盈其间,直涨得中间一道深沟。采下一把麦子回来或烧或煮至香味四溢,把麦粒搓出来,放到村头那盘石磨上,馋嘴的小孩高兴地看着大人推磨,碾转就簌簌地从磨盘上落了下来。接下来辅以佐料,浇上葱姜蒜拌的汁,就可以大快朵颐了。生生的麦香在嘴里回荡,萦绕齿间,没被磨碎的麦皮饶有嚼劲,葱姜的辛辣又祛除了暑湿。吃完后就只剩下感叹是谁想起这绝妙的食谱,美味又养生,给生活增加不少亮色。这当然也只是传统美食的一角,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引以为傲的特色美食。

还好《舌尖上的中国》给我们这些好吃者省下不少精力,带我一饱眼福。这些美食不乏那些如雷贯耳的珍馐,但更多的是隐匿无名,出于坊间。也难怪,估计只有在家庭这种环境下人才会激发出非凡的创造力去给自己家人惊喜,用诚恳的心去祈祷家人吃了自己做的饭身体康健,无病无灾。这样做出来的饭菜,吃的人肯定也能品味出这丝丝情义。现在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要是哪天想犒劳下自己和家人,不必亲自下厨,外面餐厅里山珍海味任君挑选。

生活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做饭也是一种艺术,倾注了烹调者心意的饭菜才能称之为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