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才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将中原经济区定位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省立足于文化资源丰富的特色和优势,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战略支点,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当前,河南文化产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必须以创新理念、超常发展为导向,以体制改革、结构调整为契机,以市场配置、投资多元为保障,以科技进步、人才支撑为动力,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社团组织的作用,实现河南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势化重组和跨越式发展。

树立“大文化”产业观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化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确保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使之成为提升综合发展实力的重要拉动点。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树立“大文化产业”观念,把工作视野从文化系统向全社会延伸,积极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将工作重点放到培育文化市场、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上来。各地应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文化资源的浪费,加强对不可再生性文化、文物资源的有效保护,保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促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大文化企事业单位改制力度,深化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和人事代理制,调整内部收入分配机制。

以园区和基地为载体实现集聚发展。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集聚,形成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我省各地把园区和基地建设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优势文化产业项目的“孵化器”,推动文化产业由粗放向集约,从分散向规模发展,发挥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

一要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品牌。实施中原文化品牌打造工程,围绕重点文化产业,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中原文化产业品牌体系。充分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区域文化产业品牌。着力激发社会创意,打造新兴文化产业品牌。建立文化产业品牌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品牌的经济竞争力、文化感召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和文化产业增值能力,拓展文化市场发展空间。

二要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依托特色文化资源,通过资源整合、集聚发展,规划建设集聚一定数量文化企业、具有较大产业规模、能够提供相应基础设施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区)。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加快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强、专业领域贡献突出并在同行业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基地。重点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促进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合理分工,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效益显著的优势文化产业集群。

创新政策措施,强化产业资金支持。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增加政府投入,不断扩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组建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司,推动资源重组和结构调整,支持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支持文化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推动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土地优惠政策,探索、创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政策。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尝试建立文化产业基金,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向文化产业领域流动,弥补文化产业跨越发展中的巨大资本缺口。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维护正常的文化市场竞争和交易秩序。加快构建有利于科技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发展后劲。

注重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强化人才支撑。立足“复合型”构架,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使人力资本真正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本。实践证明,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将成为夺取文化产业未来制高点的决胜因素。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培养国有文化产业单位的优秀骨干力量,大力引进经营管理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既要培养出类拔萃、德艺双馨的文化专业人才,又要培养熟悉艺术、有较高创新意识和文化品位,懂市场运作、有较高经营管理才能和依法办事能力的文化产业高级复合型人才,为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

加强产业立法和法律保护,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研究制定相关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通过法定程序逐步将文化经济政策上升为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文化服务的地方法规,保障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保护知识产权。坚持管理与繁荣并举,培育良性互动的文化市场环境。

(摘自《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