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然

今年,市政府在研究审议并原则通过《南湾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行动方案(讨论稿)》时要求,要把南湾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纳入市政府目标管理,坚持小局服从大局、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以坚决的态度、过硬的措施、创新的方法来推进,实现保护的可持续性。怎样“实现保护的可持续性”?实质上就是要做到保护与发展并重。

保护什么?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必须要保护好饮用水水源地。如何保护?《条例》及市政府出台的《方案》已经明晰了各职能部门的管理及监督权限,并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义务与责任,以及应该采取的方法和措施;在《信阳日报》民生新闻的系列报道中,有关监督执法主体和单位、部门的负责人,列举出了许多的保护举措;大部分市民及南湾湖周边的农民也非常清楚保护水源地的重要意义。凡此种种,都表明我们是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做好水源地的保护工作。

但笔者认为,要想做到水源地的长治久安,若仅限于此,是远远不够的,或者说即使短时期治理好了,污染依然还会反弹。原因何在?因为还有一个问题没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那就是南湾湖上游最大的污染源——农户的种植、养殖污染。正如记者在一系列报道的实地采访中所述:库区周边90%的茶叶、板栗及少部分水稻都不同程度使用农药杀虫、除草或者使用化肥来提高水土的养分,这些农药和化肥的残留物经雨水冲刷后直接排入水库,加之相当数量小型养殖场畜禽粪便、废水等的间接污染。尽管他们也知道这样做不对,但由于受利益困扰、生活压力,更重要的是无力承担技改的费用,以及缺乏科学的知识和措施,只能听之任之。其实,他们也非常渴望改变现状:“如果政府能给一点补贴,再教一点技术,我们当然愿意搞‘技改’。”而这,才是保护水源地水质不受污染的问题关键——如何在治理的同时,把农民的利益维护好、发展好,使其自觉地进行生态种植、养殖。

关于这一点,我们是否可以给出一些政策措施,诸如:对养殖设施简陋、方式粗放、治理无望的养殖户,鼓励其主动关停并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积极引导种植、养殖户加快产业转型;对已给出补助但尚未采取污染治理措施,或虽已建造部分治污设施但设施不配套或没有正常运行的养猪场,责令其限期整治;对拒不配合治污的养殖场,采取停发动物检疫证、取消用电补贴和能繁母猪补贴等措施,强制关停;大力推广“零排放”生态养殖技术。倘若如此,农户的利益发展了,他们才能心悦诚服地来自觉地保护我们共同的“大水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