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书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这应该是一句从远古流传到今天,从古人传承到今人的历史名言。凡是久远的都是有生命力的,凡是有生命力的都是经过历史检验,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体悟和传承的。但也有人说,这话低调、消沉,是一种随波逐流的人生哲学。笔者听后,不以为然。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从哲学层面讲是客观第一性在做人做事上的大实话。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这座山有这座山的面貌,那座山有那座山的规矩。老调老词肯定适应不了变化了的环境。所以你就得根据不断变化的状况不断编新词、谱新曲、唱新歌。我党是最善于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的。土地革命时期唱“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歌,抗日战争时期唱民族统一战线的歌,解放战争时期唱“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歌。新中国成立之后唱改革发展的歌。这些歌不断地唱,我们的国家不断地走向繁荣富强;这些歌走一路唱一路,我们的人民不断地走向富裕幸福。老百姓亦如此。你今天是农民,你就得年年想着田地有个好收成,你明天做商人,你就得想着天天到市场多做买卖赚大钱。或许有一天,一阵风把你吹到一个不如意的什么地方,你仍然要按“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的套路出活,打铁便打铁,撑船便撑船。尽心尽力把自己位子上的歌唱好。绝不能像阿Q一样满心的憋屈不拐弯,还尽说些“老子的过去可比你阔多了”的浑话。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不是低调消沉,随波逐流,而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人类社会纷繁复杂,所以,常常是有些山该有人唱歌却没有人唱,有些山有人唱歌却选错了角儿。这样的事在历史和现实中比比皆是,今后这种状况说不定也还会长期存在。这没办法,错选和选错,错位和失位,本来就是客观存在。怎么办?那你就得有一种达观的态度,不能抬不起放不下;不能搓反绳,认死理。今天让你在这座山上唱歌,你就要在这座山中唱,明天要你按那山的样子哼几曲,你就要动脑子用气力哼几曲。你硬说自己是唱美声的,不是民歌嗓子,大材小用,这样较劲,结果是,该办的事情没人办,不该办的事情乱去办,给社会事业造成损失,也毁了自己的前程。邓小平同志三起三落,对小平来说,这三起三落实际上是历史把他放错了地方。但小平同志生活达观,胸怀宽广,抱负远大,并没有因放错了地方就呼天抢地,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该工作就工作,该生活还生活,闲暇时间还搞点健身益智的体育锻炼。正是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使他最终能带领中国人民唱出了改革开放的世界强音。看来,达观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的基本心态要求。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饱含着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常听人说,某某人有多好的嗓子,后来竟不唱歌了。常听人说,某某换了一个地儿,再也见不到他舞台上的影子。听了总让人扼腕叹息。看来,这些人换了地方就毁了天分,变了位子就弃了前程。这种悲哀是对唱歌的艰难缺少心理准备的表现。“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因为山高路长,所以要有耐力,要懂储备,因为征途遥远,所以要会适应,要经挫折。“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是走过一山又一山的人生过程,是唱罢一曲接一曲的不懈奋斗,没有坚定的信念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很难把歌唱好的。所以,“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不是颓废消沉,随波逐流,而是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对未来充满充足的心理准备,随时准备在新的环境为新的需要而唱歌。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把它当做消极观点的往往是那些面对艰难复杂生活不能与时俱进,缺乏生活勇气的人。一失去勇气,唱歌就丢了魂魄,生命就失了亮色。所以,“唉,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吧”,“争什么呢?干啥是啥”,“随波逐流,走哪算哪”。这样看来,消极悲观是到什么山唱好什么歌的大敌。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从实际说,也是人们求生存的必然要求。道理很简单,唱歌是为了让人听,有人听才有人为你的劳动买单。你不入乡随俗,唱歌别人不欢迎,听不惯,或者你干脆自暴自弃什么歌都不去唱,这就等于自己去砸自己的饭碗。这样说来,到了什么山,你还真得把什么山的歌唱漂亮,吃饭要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