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夏青云 通讯员 王 宁 文/图
近年来,市司法局以“让人民满意”为目标,以服务民生为主线,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工作中心,积极服务中原经济区和魅力信阳建设,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求实求效,善做善成,努力实现司法行政事业的新突破、新发展,以惠民、利民、便民的实际行动提升全市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抒写着司法行政工作“不一样的精彩”。
不一样的援助——向困难群众延伸
“让人民满意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上,法律援助就是司法行政机关服务民生的最好载体。我们就是想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让困难群众打得起官司,真正得到帮助,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雷丽萍这样说。
市司法局积极回应基层困难群众诉求,大力推动全市法律援助朝着深入、全面、均衡的方向发展,扩大援助范围,降低援助门槛,重点服务农民工、残疾人及其他困难群众,采取了一系列利民、惠民、便民措施。
统一的法律援助标识、统一的公示内容、11个法律援助接待室、265个法律援助受理点,领导包县、专项督导、逐月通报,这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使我市法律援助覆盖人群达到340万人,覆盖率达到40%,办案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不一样的调解——从拓宽领域展开
人民调解被誉为“东方智慧”。为了使这项工作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实现新发展,市司法局针对社会矛盾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发展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仅医调委去年就化解了22起医患矛盾,调成率达到100%。目前,有3500多个人民调解委员会、14000余名调解员活跃在机关社区、车间工地、田间地头,市司法局的人民调解工作也进一步延伸到了交通事故、工伤赔偿、劳资纠纷、经营管理、征地拆迁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在人民法院设立了诉前调解室,在市交警支队设立了道路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建成了一支近30人的医疗纠纷调解队伍,充分发挥出了人民调解的润滑剂、减压阀,稳压器作用,在促进社会和谐中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不一样的维稳——抓特殊人群管理
市司法局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创新管理方式,强化矫正、帮教效果,在人员上,成立领导小组,设立专门办公室,配备市、县、乡三级专职工作人员;在经费上,加大专项经费的投入,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在管理上,建立全市社区矫正信息管理平台,向科技要警力。通过“司法E通”定位手机,对辖区内的社区服刑人员实行动态监控,构建起一道无形的“电子墙”,解决了社区服刑人员流动性大、跟踪管理困难的大难题。目前,市司法局真正做到了对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基本情况必知、重点对象必控,确保不脱管、不失控,不出现重新违法犯罪行为。
不一样的管理——以人民满意为尺
为打造一支政治素质好、服务能力强、办事效率高、工作作风优、人民满意的司法行政干警队伍,市司法局出真招、出实招,在全系统开展“比一比、评一评”能力型机关建设活动,比学习,评谁的学习效果好;比工作,评谁的工作成效大;比形象,评谁的形象评价高,让全体干警在比评过程中拿起“人民满意”的尺子衡量自己的行为、衡量自己的形象、衡量自己的工作。通过比评活动,全系统形成了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办事效率进一步提升,对社会公开服务的7个项目全部实行一站式服务,一周内办结;监所干警牢固树立“首位意识”,监所持续实现安全稳定;高标准建成80多个市级规范化司法所,排查化解近10万起矛盾纠纷;全市司法干警进村入户,走访群众110余万户,解决问题2万多件;公证、司法鉴定人员主动上门为老弱病残提供服务,为经济困难当事人减免费用;律师们也纷纷行动,义务宣传法律、提供咨询、参与涉法信访案件接待,仅去年就参与市级领导接访36次,帮助化解上访事件406起……
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雷丽萍(右一)接访法律援助咨询人。
市司法局被司法部表彰为国家司法考试工作先进集体。两个县区司法局集体和1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受到中央或国家司法部门的表彰,5个村和190个村分别被命名为全国或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市监狱连续15年、信阳劳教所连续10年实现监管安全“四无”目标。《“每月一法”宣传是开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金钥匙》等经验在全省推广或作典型发言,8人被司法部表彰为全国人民调解能手或模范人民调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