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王晓艳
改革开放前,浉河区五星街道办事处作为中心城区的主要“菜篮子”基地之一,曾经为丰富城区市民的“菜篮子”作出过突出贡献。然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这个“菜篮子”基地的菜农如今又是怎样生活的呢?9月7日,记者来到了五星街道办事处七里棚村。然而,一路走下来,记者却没看见一块菜地。既然是“菜篮子”基地,为何却没有菜地呢?带着疑问,记者来到了七里棚村第十一居民区进行了采访调查。
张阿姨是组里为数不多的老住户了,她说,她是1985年嫁到七里棚村的,当时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种菜养活。那时,全村几乎家家都有菜地,菜地里一年四季“不闲”。谈起蔬菜,张阿姨如数家珍,什么黄瓜、萝卜、白菜、辣椒、大白菜、扁豆等蔬菜,几乎给记者说了个遍。张阿姨告诉记者,以前,全家三人共有一亩五分地,每天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提起往事,张阿姨还说,由于年轻时太过劳累,现在小腿肚子和脚脖子有时还疼。
走进七里棚村第十一居民区,最先进入记者视线的,就是一户户干净整洁的两层或三层楼房和道路两旁修剪整齐的灌木。张阿姨向记者介绍,2004年,由于城市发展需要,他们原先的菜地被征用。如今的西亚公司配送中心,就占有她家的一块菜地。土地被征用之后,村里又给他们重新规划了现在的宅基地,重新盖了新房。说起现在的生活,张阿姨一脸喜悦,她说,以前出去见不到楼房,到处都是土路,现在路不见泥巴,房子不掉灰了,生活条件比以前提高了很多。在张阿姨家,记者见到三层楼房装饰一新,客厅内有液晶电视、冰箱、空调,还配有明亮的地板及松软的布艺沙发。张阿姨告诉记者,以前最好的收入一年也就三五千元,成为万元户是大家梦寐以求的事情,现在一万元已不算啥,缺什么就去买。以前除了卖菜,就是到附近打零工,每天也就是1.25元。但是,现在家门口开起了许多私人工厂,近一点的还有西亚公司,工资自然也高出许多。想进城一踩油门就到了。一般家庭都有摩托车、电瓶车,好一点儿的家庭买了小轿车,各家各户都建有车库。
在采访过程中,张阿姨的丈夫正从外面钓鱼回来。张阿姨说,丈夫没事的时候就喜欢骑着摩托车到附近的塘里去钓鱼。在张阿姨家门口,记者看到一些村民正在健身器材边聊天。张阿姨说,平时没事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出来打打牌、去马路对面的宝石桥舞场跳舞。她还告诉记者,如今,村里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个月都能领到70元钱的养老费,乡里鼓励他们买养老保险,一人一年300元钱养老保险费,乡里还给他们补贴100元,连续交够15年,到60岁的时候她也能领到一份养老金了。现在有病了,也不用害怕,因为村民已经买了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即使有了大病小病,也都能报销一部分。说起小孩子的教育,张阿姨准备把两岁多的小孙女送到附近的希望之星幼儿园,她说,再也不必带着孩子到菜园里干活了。
是啊,从菜农到市民,这仅是一步之遥。但从菜农到城市居民,这不正反映着一个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吗?